种地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月季种植需防哪些虫害?

2020-9-14 16:01| 发布者: 种地网| 查看: 742| 评论: 0

摘要: 月季种植需防哪些虫害?请给予介绍月季种植要防以下虫害: 一、黄刺蛾学.,为鳞翅目刺蛾科,别名为刺蛾、八角虫、八角罐、痒辣子、毒毛虫。全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除了危害月季外,还危害海棠、枣、紫荆、桑树、苹 ...

月季种植需防哪些虫害?请给予介绍


月季种植要防以下虫害:
 一、黄刺蛾学.,为鳞翅目刺蛾科,别名为刺蛾、八角虫、八角罐、痒辣子、毒毛虫。全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除了危害月季外,还危害海棠、枣、紫荆、桑树、苹果、梨、桃、杏、山楂、柿、石榴、榆等多种园林植物。 
   
  1.危害特点 
   
  低龄幼虫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网眼状,形成白色圆形半透明小斑,几天后小斑连成大斑。幼虫长大后将叶片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只残留主脉和叶柄,成为光干。严重时,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枯死。刺蛾的毒毛剌人痛痒。 
   
  2.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扁平,长径1.4至1.5毫米,短径0.9毫米。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淡黄色。多产在叶面上,常成数十粒的卵块。 
   
  蛹:长11至13毫米,椭圆形,肥大,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茧上有数条灰白色与褐色相间的纵纹,似麻雀蛋,紧贴于枝干上。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至25毫米,肥大,呈长方形,体色为黄绿色。头较小,淡黄褐色隐于前胸第1节下方。前胸宽大,黄绿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体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2节者较大,体两侧下方还有9对枝刺。气门红绿色,上下边缘深绿色,气门淡黄色,体侧各节有瘤状突起,上有黄毛,腹部淡黄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至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体中部两侧各有两条蓝色纵纹。 
   
  成虫:体长12至16毫米,翅展35毫米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下唇须状弯过头顶。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无斑,边缘色较深。腹背黄褐色,足棕褐色。 
   
  3.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杈、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单粒散产,1个叶片可产几粒,半透明。卵期7天左右。7月幼虫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 
   
  4.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3)幼虫群集危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4)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5)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20%速灭杀丁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1500至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6)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蝽等。 
   
  二、月季长管蚜.,月季长管蚜属同翅目蚜科。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十姊妹等蔷薇科属园林植物。 
   
  1.危害症状 
   
  以若蚜、成蚜群集于新梢、嫩叶和花蕾上危害,受害的嫩叶和花蕾生长停滞,不易伸展,还常因排泄物粘附叶片,影响观赏价值。严重时诱发煤污病,造成植株死亡。 
   
  2.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型较大,体长卵形,长4.2毫米。头部黄色至浅绿色,胸、腹部草绿色,有时橙红色。缘瘤圆形,位于前胸及第2至5腹节,背面及腹部腹面有明显瓦纹,头部额瘤隆起,并明显地向外突出呈“W”形。触角6节,丝状,色淡,全长3.9毫米,第3节有次生感觉圈6至12个。腹管黑色,长圆筒形,端部有网纹,其余为瓦纹,全长1.3毫米,约为尾片的2.5倍。尾片圆锥形,淡色,表面有小圆突起构成的横纹,具曲毛7至9根。 
   
  有翅孤雌蚜:体长3.5毫米,体稍带绿色,中胸土黄色,腹部各节有中斑、侧斑、缘斑,第8节有大而宽的横带斑。触角长2.8毫米,第3节有圆形感觉圈40至45个,分布全节,排列重叠。翅脉正常。腹管长0.76毫米,为尾片的2倍,有毛14至16根。其余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 
   
  若蚜:初孵若芽体长约1毫米,初为白绿色,渐变为淡黄绿色,腹眼红色。 
   
  3.生活史及习性在华北地区月季长管蚜每年发生10至20代,以成蚜和若蚜在花茎干残茬的芽腋间越冬。春季月季萌发后,越冬成蚜在新梢嫩叶上繁殖,从4月上旬起开始危害嫩梢,花蕾及叶反面有时可盖满一层。4月中旬起有翅蚜陆续发生,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都明显上升,5月中旬是第一次繁殖高峰,7至8月高温和连续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平均气温20℃左右,气候干燥,相对湿度70%至80%时(即5月和10月前后)繁殖最快,危害最严重。 
   
  4.防治方法(1)秋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剪除10至15厘米以上所有茎干烧毁;(2)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尽量少用广谱性农药,选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可使用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喷雾防治;(3)虫口密度较高时,可喷洒50%辛硫磷10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20%杀灭菊酯2000至2500倍液、50%抗蚜威3000倍液、2.5%敌杀死2500至3000倍液、6%吡虫啉3000至4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4)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可有效防治蚜虫和其他害虫;(5)保护异色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6)氧化乐果对桃花、榆叶梅、贴梗海棠等蔷薇科植物可能产生药害。在此类树种上防治蚜虫时一般尽量不用。 
   
  三、月季叶峰.,属膜翅目三节叶蜂科。又名蔷薇叶蜂、蔷薇三节叶蜂、玫瑰三节叶蜂、黄腹虫。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月季叶蜂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十姐妹、玫瑰等园林植物。 
   
  1.危害症状以幼虫咬食寄主叶片,常数十头群集在叶片上,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粗叶脉。雌虫产卵于枝梢,可使枝梢枯死,极大影响月季正常生长及花的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橙黄色,长约1毫米,一端稍粗,近孵化前变为绿色。 
   
  蛹:头胸部褐色,腹部棕黄色,长9毫米左右。 
   
  茧:椭圆形,丝质,长11毫米左右,灰黄色。 
   
  幼虫:1至4龄幼虫体绿色,头、胸、足黑色;5龄幼虫头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头橘红色。触角粗短,基部淡红色。胸、腹部黄色或橙黄色,臀板黑色,并着生细小刚毛。胸部第2节至第8节背面各有3横列黑褐色毛瘤,每列6个,明显排列成6纵行,其余各节有1至2列毛瘤,纵向排列。胸部和腹部2至8节气门下方各有1个较大的黑色毛瘤。腹足6对,着生于腹部2至6节及最后1节上。 
   
  成虫:雌成虫体长7至9毫米,翅展16至20毫米。触角3.5毫米,3节。体、翅、足为蓝黑色,有金属光泽。中胸背面呈“×”形凹陷。腹部橙黄色,其背面胸、腹交界处,有胸部向后延伸的舌状黑斑。产卵器呈双镰刀状,分上下两瓣。上瓣有8条螺旋状的脊纹,下瓣有9条带齿状的脊纹。锯具12个锐利的锯齿。不产卵时,藏匿于腹末阴沟中。 
   
  雄成虫比雌成虫略小,体长5.5至7.5毫米,翅展13至16毫米。触角4.5毫米。腹部1至3节及第7节背面中央有褐色横纹。前翅黑色,半透明。其他与雌成虫相同。 
   
  3.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翌年4至5月间化蛹,6至7月间成虫羽化,9至10月份以第二代老熟幼虫入土做茧越冬。雌成虫产卵时用镰刀式的产卵管在寄主新梢上刺成纵向裂口,呈“八”字形双行排列,外表可见2至2.5厘米的条状产卵痕,经3至5天产卵痕外露清晰可见。每雌产卵30至40粒,卵孵化后新梢几乎完全破裂,变黑倒折,卵期约1周。初孵幼虫爬到附近叶片上危害,有群集习性,长大后分散取食,栖息时常将腹末数节翘起。 
   
  4.防治方法(1)冬春季在花木附近挖茧消灭越冬幼虫;(2)在成虫产卵盛期剪除产卵枝梢;(3)幼虫发生期人工捕捉幼虫;(4)在低龄幼虫期,选用生物农药,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效果较好;(5)幼虫发生期,采用化学农药,如喷施90%敌百虫晶体800至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 
   
  四、月季白轮盾蚧.,又名月季白轮蚧、拟蔷薇白轮蚧,属同翅目盾蚧科。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玫瑰、黄刺梅等。 
   
  1.危害症状 
   
  以若虫和雌成虫固着在枝干上吸取汁液,发生严重时,整个枝干布满蚧体,被害处颜色变褐,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造成植株抽条,甚至枯死。 
   
  2.形态特征 
   
  卵:紫红色,长椭圆形,长径约0.16毫米。 
   
  若虫:初龄若虫,体橙红色,椭圆形。暗紫色,其上分泌有白色蜡丝。触角5节,端节最长。腹末有l对长毛。 
   
  成虫:雌虫介壳灰白色,近圆形,直径2.0至2.4毫米。壳点两个,第一壳点淡褐色,靠近介壳边缘,叠于第二壳点之上;第二壳点黑褐色,近介壳中心。雄成虫体长为1.2毫米,宽1.0毫米,头胸部膨大,中胸处最宽,头缘突明显。后胸和臀前腹节侧缘呈瓣状突出,初期橙黄色,后期紫红色。臀叶3对,中叶位于臀板凹缺处,基部轭连,内缘基部直,端半部向外倾斜;第2、第3叶均双分,端部圆。背腺管5列,第2至4腹节亚中群均为前后2排。围阴腺5群。雄介壳长0.8毫米,宽0.3毫米,白色,蜡质,两侧近平行,背面有3条纵背线,壳点位于前端。 
   
  3.生活史及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和2龄若虫枝干处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卵产于壳下,5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每雌产卵量为130粒左右。成虫、若虫常群集于2年生以上枝干或皮层裂缝处危害,严重时好像盖一层白色絮状物。若虫孵化后从介壳下爬出并在枝干上缓慢爬行,蜕皮后固定危害。此时在枝干上可明显看出暗紫色的若虫,体背蜡丝隐约可见。有世代重叠现象。 
   
  4.防治方法 
   
  (1)月季休眠期,喷施波美5度石灰硫磺合剂,或松脂合剂8至10倍液,可有效地降低越冬虫口密度; 
   
  (2)结合修剪等管理,及时剪除受害严重的枝叶并集中深埋; 
   
  (3)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施后浇水; 
   
  (4)若虫孵化盛期后7天内,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40%速蚧杀乳油1500至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至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喷药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若虫期),一旦介壳形成,喷药难以见效。
点击获取更多月季种植技术
点击获取更多花卉种植技术

 

相关阅读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2 18:29 , Processed in 0.0293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