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莴笋生虫了怎么办?
【专家解答】莴笋的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具有一定的种植价值。但是,在莴笋的种植过程中,常会受到害虫的侵咬,常见的有菜青虫、蛴螬、冬夜蛾、蝼蛄、蚜虫等,严重危害莴笋种植的产量和质量,需及时防治。现将莴笋常见虫害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图:菜青虫
一、莴笋菜青虫
为害特点:菜青虫初龄期在叶背啃食叶肉,残留表皮,呈小形凹斑,3龄以后吃叶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只残留叶脉和叶柄。同时排出大量粪便,污染菜叶和菜心,使蔬菜品质变劣,且虫伤又为软腐病菌提供了入侵途径,导致菜株发生软腐病,加速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1)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败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虫口密度;(2)人工捕捉。捕捉幼虫和蛹及成虫是很容易做到的,成虫可用网捕效果好;(3)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此法既可防虫又保护环境,减少农药的污染;(4)生物农药防治。用100亿活芽孢/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剂,每亩用100-300克对水50-60千克喷雾;或用100亿活芽孢/克青虫菌粉剂1000倍液喷雾;或用100亿活芽孢/克杀螟杆菌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成1000-15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任用一种,于害虫初现期开始喷雾,7-10天喷1次,可连续喷2-3次。以上生物农药可兼杀蔬菜上其他蝶蛾类害虫。但须注意的是,离桑园较近的蔬菜地不能使用以上生物农药,也不能与化学菌剂混用。
图:蛴螬
二、莴笋蛴螬
为害特点:蛴螬是金龟子幼虫,又名白土蚕,是杂食性害虫,在地下咬断幼虫苗根、茎,使植株枯黄而死。
防治方法:(1)冬翻冻垡,可冻死部分蛴螬,减轻第二年为害;(2)避免施用未腐熟有机肥;(3)合理安排茬口,避免与豆类茬口接茬;(4)药剂防治。定植前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苯1000倍液,喷药后应即翻耕土壤,隔5至7天定植。
图:冬夜蛾
三、莴笋冬夜蛾
为害特点:幼虫食害嫩叶及留种生菜花序。
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冬前耕翻土地,利用冬季的低温和阳光直射消灭一部分越冬蛹,减少第二年发病虫源;(2)药剂防治田间发现该虫后,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丙溴磷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2 000倍液,或8%杀虫素乳油3000倍液喷,或5%抑太保乳油1500倍,或20%除尽悬浮剂1000倍液,或25%唑蚜威乳油1000~15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或18.1%富锐乳油2500倍液,或1%海正灭虫灵乳油3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图:蝼蛄
四、莴笋蝼蛄
为害特点:成虫、若虫在土壤中咬食播下的种子和刚出土的幼芽,或咬断幼苗,受害的植株根部呈乱麻状。蝼蛄活动时会将土层钻成许多隆起的隧道,使根系与土壤分离,至使根系失水干枯而死。
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以及精耕细作、深耕多耙、不施未经腐熟的农家肥等,造成不利于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减轻蝼蛄为害;(2)马粪和灯光诱杀可在田间挖3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的坑,内堆湿润马粪,表面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3)毒饵诱杀将豆饼或麦麸5千克炒香,或秕谷5千克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加水将毒饵拌潮,每亩用毒饵l.5~2.5千克,撒在地里或苗床上,诱杀蝼蛄;(4)药剂防治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1.0~1.5千克,掺干细土15~30千克充分拌匀,撒于菜田中或开沟施入土壤中。或用25%亚胺硫磷乳油250倍液灌根。
图:蚜虫
五、莴笋蚜虫
为害特点:以成若蚜群集在叶背、嫩梢、花序等部位,以吸食汁液危害。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壮苗;铲除田间以及周边杂草,收获后深翻整地,杀死一部分越冬卵;(2)药剂防治。露地栽培应掌握田间蚜虫点片发生阶段及时施药,药剂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粉2000-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5000-6000倍液,或2.5%功夫3000倍液,或44%多虫清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宝路(杀螨隆)可湿粉1500-2000倍液,应轮喷与混喷,2-3次或更多,收获前7天停止用药。
【小编结语】做好莴笋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保证莴笋种植产量,提高其种植经济效益的关键,当引起农户们重视。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莴笋常见虫害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3 00:25 , Processed in 0.1205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