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种地网 门户 种植资讯 查看内容

芦笋病害有哪些?芦笋常见病害的为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2023-4-22 01:53| 发布者: 种地网| 查看: 65| 评论: 0

摘要:   【常见问题】芦笋病害有哪些?该如何防治?   【专家解答】芦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春天常见的一种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A等元素,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种植效益好。但是在芦笋的生长 ...
  【常见问题】芦笋病害有哪些?该如何防治?
  【专家解答】芦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春天常见的一种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A等元素,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种植效益好。但是在芦笋的生长过程中常会受到病害的侵染,常见的有立枯病、梢枯病、根腐病、褐斑病和茎腐病等,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需及时防治。现将芦笋常见病害的为害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图:芦笋立枯病
  一、芦笋立枯病
  为害症状:是土传病害,初见田内个别植株变黄萎蔫,病情扩展后全株枯死,嫩茎染病,拟叶和茎变褐色或纵裂,病株地下茎和根部可现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腐烂,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幼笋染病,茎细小或无法出土。
  防治方法:育苗地不宜连作,实行3~4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芦笋专用肥。注意防止烧根或沤根;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枯死枝条、杂草,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40%芦笋青300~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二、芦笋梢枯病
  为害症状:在拟叶、分枝及茎秆上形成小斑点。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黑色霉状物。在嫩茎上形成的病斑顔色较浅。病拟叶提前早落,嫩梢枯死,潮湿时枯死嫩梢呈黑褐色腐烂症状。
  防治方法:主要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早在1985年瑞士报道使用代森锌、代森锰锌、百菌清及扑海因等防治效果良好。国内报道,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有防治效果好。防治主要是搞好冬春季清园工作,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在芦笋大田内或附近不要种植洋葱及大葱。

图:芦笋根腐病
  三、芦笋根腐病
  为害症状:根腐病是菌丝侵入肉质根内,造成根的软组织和中柱腐烂仅留表皮。主要危害茎基或根部,初发病部变褐色,皮层逐渐腐烂,表皮下有白色菌丝体,严重时小根全部烂掉,根部溃烂,植株黄化,矮小或凋萎死亡,一般不落叶。
  防治方法:凡是前差是林果地3年内不能种植芦笋;育苗地不宜连作,实行3-4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芦笋专用肥,注意防止烧根或沤根;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者向根部喷洒45%的施那宁1500~1800倍液或代森锰锌粉剂300倍液+50%的双吉胜500倍液进行灌根。
  四、芦笋褐斑病
  为害症状:此病主要为害茎秆,侧枝及拟叶柄。茎秆发病初在病部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卵圆形斑,大小为1—2毫米×2—6毫米,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紫红色,潮湿条件下病斑中央产生一层稀疏的淡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常引起植株提早枯黄死亡。叶柄和侧枝上病斑较小,红褐色。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泽西巨人、Asp8278和Asp8284品系等。
  (2)收获后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残体,予以烧毁,茎秆齐地表割除并及时翻耙土壤,减少菌源。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剂5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根据病情7-10天防治1次,共防治2—5次,施药液l050-l500升/公顷。

图:芦笋茎腐病
  五、芦笋茎腐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幼笋。幼笋出土即受害,初在茎表出现水浸状斑,逐渐扩大,后侵入茎秆,致茎部组织腐烂,崩解。由于水分运输受抑,地上部呈枯萎状。湿度大的可在茎表组织现白色菌丝,即病菌的菌丝体。该病有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应予注意。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2)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不宜过密。
  (3)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4)及时挖除病笋,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菌源。
  (5)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严防大水漫灌。
  (6)发病初期结合防治茎枯病可喷洒或浇灌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克霜氰、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小编结语】做好芦笋常见病害的防治工作,是实现芦笋种植稳产高产的关键。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芦笋常见病害的为害症状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地网-种植技术交流
 

相关阅读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3 00:32 , Processed in 0.1229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