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种地网 门户 种植资讯 查看内容

杨梅树怎么移栽?杨梅树移栽方法

2023-4-13 07:17| 发布者: 种地网| 查看: 78| 评论: 0

摘要: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夏季正是杨梅大量上市的季节,杨梅树除了果实美味外,到每年果实成熟时,似颗颗火珠缀于树枝之上,极具观赏价值,同时杨梅树又具有病虫少,管理易等特点,成为了许多森林公园的观赏用树种 ...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夏季正是杨梅大量上市的季节,杨梅树除了果实美味外,到每年果实成熟时,似颗颗火珠缀于树枝之上,极具观赏价值,同时杨梅树又具有病虫少,管理易等特点,成为了许多森林公园的观赏用树种。而此时难免要移栽杨梅树,若是不能采取正确的移栽方法,不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杨梅树怎么移栽?现将杨梅树的移栽方法介绍如下。

图:杨梅树
  一、杨梅树移栽时间
  杨梅大树移栽的时期以秋季最好,春季次之。秋季移栽时期为l0月上旬~11月上旬,春季移栽时期为萌芽前的2~3月份,亦可延迟至4月上旬。移栽时宜选择阴天或毛毛雨天进行,尽量避开刮西北风的天气。杨梅大树移栽虽常年都可进行,但其他季节则要求更高的管扶措施,非特殊情况,一般不提倡。

图:杨梅树
  二、杨梅树移栽方法
  1.挖定植穴:杨梅喜在含石砾的酸性或微酸性的红壤或黄壤土上生长。移栽前先挖好定植穴,直径1~1.5 m,深为1m,穴内先填少量的小石砾,以利排水,再填入肥沃的红壤或黄壤土,厚度0.4~0.5 m。
  2.杨梅树选择:杨梅树一般选择树龄在6~10年生,主干直径6~10 cm,原树高度与冠幅均在2~3.5 m,并在生长密度较大的杨梅园中选取。夹践证明,树冠过大,挖掘用工多、运输成本高、栽植成活差;反之,树冠过小,则栽后缺乏形象感。
  3.删剪枝叶:由于地下部的根系与地上部枝条生长有一定的平衡关系,故在挖树时先剪去树冠上部当年抽发的新梢,同时短截过长的枝条,根据树冠的生长状况控制树冠的高度(一般为2~5 m内),以便于运输和减少水分与养分的消耗。删剪50%左右的枝叶量,具体可按树势和树上枝叶量多少而定,树势强,枝叶量多的树要多剪;反之,则少剪。

图:杨梅树
  4.杨梅树挖掘:挖掘质量好坏是移植树能否成活与树势恢复快慢的关键技术之一,务必要细心。(1)挖掘前,先将表土耙开,直至见到细根。挖掘时,应从外围开始,慢慢向树干方向挖。以地上与地下相对应的原理,一般树冠有大枝处地下常有大根存在,在挖掘时应留意,遇到大根应尽量保留;(2)根据树的大小留泥球,土球直径为距地30cm树干处粗的6~8倍,用粗草绳绕根颈缚扎结实,防止土块破碎或有泥土散落。要保证多数的根群被泥球所包裹。大根可在泥球外留长30~40cm,过长者适当短截,并修剪挖伤的根。如确实打不成泥球,则裸根起树亦可,但应尽量多保留须根,减少根系损伤;(3)如天气干燥,挖掘前1 d最好在泥球范围内浇水,可减少根系损伤及泥球开裂;(4)杨梅大树要求随挖随栽,以提高成活率。如要长途运输,则须有可靠的保湿措施;(5)如栽植时间充裕,最好在头年秋季定树,并挖好泥球沟,宽30 cm、深40 cm,在沟内施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后覆土,促使泥球沟内根系生长。这样,次年春季泥球挖掘时,根系损伤少,栽植成活率高。

图:杨梅树
  5.杨梅树的运输与栽植
  (1)运输:杨梅树的运输带泥球大树的运输,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拖拉机、汽车等工具。运输途中要防止大的震动,以免泥球裂散,影响成活。
  (2)栽植:栽植技术杨梅大树不宜澡植。把带土球的树置于穴内后,先扶正树干,有长出的大根需按位置疏理好,再填入表土,表土的高度应略低于土球,分层踏实,使泥球与填土间不留空隙。灌水,使土壤充分湿润,在其上覆盖干的松土,覆土高度应略高于穴口平面。再向植穴浇透水1次,促使根土密切接触,保持穴内泥土湿润,有利于促进发根,提高成活率。定植后对树冠进行1次全面的喷水,使树叶充分湿润,再在树干周围覆盖2只浸湿的草包,并用尼龙薄膜覆盖其上,以保持根部湿润。最后,对杨梅树冠进行修剪与整形,剪去伤残枝、重叠枝以及过多的叶片,留叶量一般为原有树冠的1/3,以减少叶片的水分蒸发。
  【小编结语】做好杨梅树的移栽工作,是保证杨梅树栽植后健康生长的基础,当引起重视。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杨梅树的移栽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地网-种植技术交流
 

相关阅读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5-4-4 09:23 , Processed in 0.3895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