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养哪些花比较好?
【常见问题】在家里养哪些花比较好?哪些花不能养?
【专家解答】
一、能改良室内小气候的花
1、改善室内湿度。用钢筋水泥预制板盖成的现代化大楼内空气湿度大大低于正常标准,与沙漠相差无几。而一种叫莎草的植物能将“沙漠”变“绿洲”。莎草喜水,因此应把盆栽莎草置于深水槽中。许多适于室内种植的花草具有杀菌功能。
2、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如果房间里摆放一些盆栽柑桔、迷迭香、香桃木、吊兰等,空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就会大大减少。
3、增加室内负氧离子。人在窒闷的房间里会感觉憋闷,原因不是室内氧气不足,而是负氧离子奇缺。当室内有电视机或电脑开动的时候,负氧离子会迅速减少。有许多可以室内种植的花草能产生负氧离子——这些花草就是柏木、侧柏和柳杉。如果室内面积太小,不妨换换种类,种植一些低矮的植物,如仙人掌之类。目前,西方盛行在阳台上养植云杉和其他低矮的针叶树,它们能让室内充满使人神清气爽的树香。
5、净化室内空气。在居室内摆放一些抗污染的花草,也能起到空气净化器的作用。如:常青藤能“吃”苯,吊兰能“吞食”室内的一氧化碳、甲醛,天南星的苞叶能吸收苯、三氯乙烯。如果10平方米的居室中有一种抗污染的植物,就会大大有利于空气净化。
二、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的花
1、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研究表明,虎尾兰和吊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芦荟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
2、常青藤、铁树、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莲、月季花、山茶、石榴、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过氧化氮等有害物。
3、兰花、桂花、腊梅、花叶芋、红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尘器,其纤毛能截留并吸滞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三、能杀病菌的花
1、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等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2、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四、能在晚上给我们提供氧气的花
1、仙人掌等原产于热带干旱地区的多肉植物,其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制造氧气,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有仙人掌、仙人球、令箭荷花、昙花等。
2、除了仙人掌科植物外,兰科的各种兰花,石的君子兰、水仙,景天科的紫荆天等都有这种奇特的功能。虎皮兰、虎尾兰、龙舌兰以及褐毛掌、伽蓝菜、景天、落地生根、栽培凤梨等植物也能在夜间净化空气。
五、不宜养的花草
1、丁香、夜来香在夜间能散发刺激嗅觉的微粒,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不利影响;
2、夹竹桃的花香能使人昏睡、智力降低;
3、洋绣球散发的微粒会使人皮肤过敏发生瘙痒;
4、郁金香的花朵有毒碱,过多接触易使人毛发脱落;
5、松柏类花木散发出的油香,会影响人的食欲。
六、不养“相克”花
1、玫瑰和木犀草在一起,木犀草就会凋谢,但木犀草在凋谢前会放出一种物质使玫瑰中毒死亡。
2、虞美人、兰花、石竹花、紫罗兰、百合花等草花和别的花卉难以相处,造成植株死亡。
七、病人室内不养花
花盆中的泥土产生的真菌孢子会扩散到室内空气中,引起人体表面或深部感染,还可能侵入人的皮肤、呼吸道、外耳道、脑膜及大脑等部位。这对原本就患有疾病、体质不好的患者来说,如雪上加霜,特别对白血病患者和器官移植者危害更大。
八、花草的毒性
1、龟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但是它也是毒花。
2、绿萝四季常青且能吸收有毒气体,但是绿萝的液汁有毒,碰到皮肤会引起红痒,误食也会造成喉咙疼痛。
3、万年青是百合科,有毒部位在根茎,误食多量根茎会出现恶心、腹痛、四肢发冷甚至昏迷的症状。斑马万年青,叶子的汁液可以使人变哑。
九、家中养花的建议
室内养花并非越多越好。15平方米左右的居屋,只宜放2盆中型、大型植物,而小型植物可以放三四盆。对于缺少阳光的普照的屋子,在选择花卉时,要注意一些喜阴厌阳的品种,这样才好养。此外,阴面窗台由于少有阳光而缺少生气,这样我们在选择花卉品种时,还应选择此种花卉:热情奔放,富有生气,突出气氛的。
小编总结:家里养什么花比较好?小编已经为各位做了解答,有用处的花以及禁忌花也多了介绍,虽然不全面,但是也是不错的选择。
|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3 05:22 , Processed in 0.1174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