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尤其水稻移栽后更需要大量的水分。 一、稻田需水量与灌溉定额 稻田需水量是指水稻生育期间单位土地面积的总用水量,也称总需水量,包括水稻生长期间植株的蒸腾、株间蒸发和地下渗漏的水量。稻田需水量除一部分由水稻生期间降水直接供给外,还有一部分需要通过灌溉来补充,每公顷稻田需要补充灌溉的水量,叫做稻田的灌溉定额。北方稻田植株的蒸腾、株间蒸发和渗漏量大、降雨量相对少,因此灌溉定额远远高于南方,变幅也较大。稻田灌溉定额计算方式如下:稻田灌溉定额=(稻田需水量-有效降雨量)+插秧前整地泡田用水量 二、稻田灌溉技术 稻田灌溉应根据作物长势长相、土壤特点、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灵活掌握。生产上常见的灌溉方式有: 1、浅水间歇灌溉。水稻插秧到有效分蘖末以浅水为主,结合排水换新水增温透气了,促进分蘖发生。分蘖末到穗分化期落干晒田,使叶色转黄。以后浅水和湿润相结合,进行间歇灌溉,促控结合。这是一般高产田的灌溉技术。 2、“深—浅—深—浅”。全生育期水层灌溉法。返青期深水,分蘖期浅水,穗分化到抽穗期逐渐加深,结实成熟期又保持浅水。这是土壤肥力不高,或水源充足的新稻田、盐碱地,水稻生长不旺,无病虫害、无倒伏危险采用的稻田灌溉技术。 3、前期旱长,中后期保水灌溉法。此法为节水种稻灌溉技术。要求穗分化到乳熟期保水,其他生育阶段均保持湿润。一般直播旱种水稻采用此法。 4、湿润灌溉技术。全期不见水层,通过间歇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此种灌溉方式在肥力高时产量并不比保持水层灌溉的低,但在地力水平一般的田块产量较低。此法也是水稻旱种采用的灌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