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涝害症状水稻遭受涝害后的症状,各生育期的表现不同:
1、苗期受淹秧苗瘦弱细长,脚叶呈黄绿色,水退后有不同程度的倒靡现象,但一般都能恢复生长。
2、分蘖期受淹稻株脚叶坏死,呈黄褐色或暗绿色,心叶略有弯曲,水退后有不同程度的叶片干枯,但还不至于引起腐烂死亡。
3、拔节期受淹凡受涝时正在拔节的节间,随着淹水天数和淹水深度的增加,节间延长程度愈大。但在水退后,植侏拔长节间以上的各节间长度,淹水的反而比未淹的要短,甚至连穗颈节也显著缩短,淹水愈久愈短。因此,全株高度也是随着淹水愈久而愈矮。在严重受涝情况下,由于植株内养分消耗殆尽,在退水后,造成茎秆细弱,出现植株弯曲、折断以及倒伏后重新翘竖、挠折等畸形现象。这种弯曲基也因淹水愈久而愈多。同时,伸长节上发生不定根,表现异常发根现象。
4、孕穗期受淹孕穗期间,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和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是水稻一生中抵抗力最弱的时期,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极为敏感。此时受淹,会出现烂穗、畸形穗等现象。同时,未死亡的幼穗颖花和枝梗退化严重,抽穗后白穗多,甚至会出现畸形穗,即没有小穗只有穗轴。且抽穗和成熟期推迟5-15天,每穗粒数减少,秕谷增多。由于主茎幼穗伤亡,顶端生长受阻,使稻株地上部茎节的潜伏芽萌发成为分枝,这种高节位分枝一般在退水后2-3天就会出现。这些分枝如后期温度高,也能抽穗结实,但由于主茎受涝衰败,养分供应不足,故每穗粒数少,结实率很低,最后导致严重减产。
5、灌浆乳熟期受淹表现脚叶枯萎,顶叶呈黄绿色,谷粒灰黑有乳浆,少数谷粒在穗上发芽,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劣,发芽率降低。
二、水稻涝害机制水稻涝害
主要是因稻株受淹后,正常的呼吸作用受到阻碍,随着淹水层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无氧呼吸逐步代替了有氧呼吸,贮藏的营养物质大量被消耗,体内的能量代谢显著恶化。同时,随着淹水层的上升,光合作用也逐渐削弱,特别是稻株完全淹没于水中,光合作用完全停止,各种生命活动陷于紊乱、停顿状态,各种器官组织变得软弱,并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导致腐烂变黑。
水稻发生涝害的受害程度,与受涝时的生育期、淹水时间长短、水层深浅、水温高低以及水质浑浊度等有密切关系。
1、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耐涝性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结果:苗期淹水2-6天,出水后数天即能恢复生长,只有部分叶片干枯;淹水8-10天,叶片均干枯,但出水后秧苗还可恢复生长。分蘖期淹水2-4天,出水后尚能逐渐恢复生长;淹水6-10天,地上部分全部干枯,但分蘖芽和茎生长点尚未死亡,故排水后尚能发生新叶和分蘖,但淹水时间愈长,生长愈慢。幼重分化期淹水10天,颖花分化受抑制,幼穗不能抽出,以后发生的高节位分枝,能抽穗但不结实或结实率很低。孕穗期淹水6天以上,因花粉、花药破坏,虽能开花而不能授粉,不久穗子即干枯。乳熟期受淹,影响谷粒灌浆,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劣。
以上说明,水稻以苗期、分蘖期和乳熟期以后的耐涝性较强,受淹3-4天,影响还不大;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耐涝性最弱,受淹后损失严重。
2、淹水时间长短对水稻的影响水稻受涝后,淹水时间愈长,损害的程度愈重。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调查,双季晚稻孕穗期淹水4天,产量损失37.1%,淹水7天,则损失81.8%。水稻受淹后产量损失主要表现在茎叶遭到破坏,幼穗死亡增加,幼穗颖花和枝梗退花增多,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
3、淹水层深浅对水稻的影响水稻在淹水天数相同的情况下,淹水层越深,受害越重。据浙江省嘉兴地区农业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单季晚稻如以基本不受淹(最高水位在胎肚以下)的产量为100%,则淹没半肚4天减产9.1%,没肚4天减产32.7%,没尖4天减产41.9%。
4、水温高低对水稻的影响淹水的温度愈高,对水稻的危害也愈大。淹水温度在25℃以下淹没4天,对生育和结实的危害均小;水温在30℃以上淹没4天,危害就大,不易恢复,结实也不正常;温度若达40℃淹没4天,则受害严重,稻株枯死,颗粒无数。因在水温高的情况下,稻株呼吸作用旺盛,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消耗快,故受害也重。
5、淹水的水质和流速对水稻的影响一般在丘陵河谷平原和山溪沿岸的稻田,发生洪涝后由于水的流速快,水质浑浊,常夹带大量泥沙,对水稻的机械损伤较大,造成稻株被沙压死亡或茎叶、稻穗沾泥,影响光合作用和开花结实,损失较重。而江河下游平原和低洼地区,稻田受涝后,由于水质较清,流速较慢,对稻株的机械损伤较小。
三、水稻受涝以后的补救措施
1、排干积水。要迅速排干受淹水稻田的积水,使禾苗尽早露出水面,尽量减少受淹时间。并结合排水露田,以防禾苗倒伏,若排水遇大太阳天气,温度高时则宜放慢排水速度。田中适度保留浅水层,防止出现青枯死苗。退水后扶正倒苗,清除烂叶、黄叶。
2、开沟控水。稻田积水退后,田间水分仍处饱和状态。应开沟排水,使田间土壤的水渗到沟中排出,尽快降低田间含水量,使淹水而形成的浮泥逐渐沉实,以促进新根生长。坚持干干湿湿的灌溉方法,既保证稻株用水需要,又保证土壤通气,促进上部节位根系发生数量多、活力强。抽穗期如遇低温,应采取灌深水,灌浆结实后期,注意避免过早断水。
3、增施速效肥料。在排干积水以后,要及时追施速效肥。施肥以氮肥为主,配以磷、钾肥,在排水后3天,每亩施用尿素、氯化钾各5-6公斤,拌匀后撒施,最好配合以0.3%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1-2次,满足水稻对养分的需要,提高叶片光合效能,使禾苗尽快恢复生长,受害严重的水稻施肥量应适当多些,后期为促进穗型增长,应重视促花肥施用,每亩用尿素4-6公斤,在抽穗20%时,每亩用0.75-1克“920”促进抽穗整齐。
4、防治病虫害。遭水涝后的水稻易造成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要坚持合理管肥、管水,力求排灌分家,防止串灌,做到浅水勤灌。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后出生的叶、蘖较嫩绿,易遭稻纵卷叶螟等的为害。生长发育期的延迟,增加了稻飞虱、三化螟入侵的机会。因此必须掌握虫情及时防治,注意后期稻瘟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