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入到产出,棉农觉得种棉花不再“经济”,减少了种植面积。棉花生产面临的难题警醒着我们,粮食生产要谨防这种“不经济”的情况出现 下个月,新的棉花年度就要开始了。连续实施了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今年不再继续,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正式启动。今年棉花市场情况会怎样,各方都在关注。这几天,跟山东的几个通讯员通电话,聊起棉花种植情况,他们都反映近几年他们那里的植棉面积在不断下降。这种情况似乎不是个案。资料显示,近年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棉田面积的确呈缩减趋势。为啥会这样?农民的感受最真切。他们说,棉花虽然是经济作物,但已经不太“经济”了。 首先,劳动投入已不“经济”。现在种其他粮食作物,从播种到收割,基本已经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了。农民会算账,自己真正在田里劳作的时间,顶多不超过一个星期。但是种棉花不行,棉花生产周期长、环节多、机械化水平低。打棉杈,掐边心,杀棉虫,拾棉花,就连地都要耕上好几遍,里里外外至少要干一个月。就拿采摘环节为例,数据显示全世界大约有30%的棉花是由机器采摘的,而我国的机采率在2012年时只有8.2%左右。在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升高的背景下,让农民把大量劳动投入到棉花生产中,显然不太合算。 其次,种植收益已不“经济”。同样一块地,种棉花只能种一季,种粮食可以种小麦和玉米两季,种蔬果可以种多季。虽然如今的棉花价格依然较粮食价格要高,但由于小麦最低收购价连年提高,农民对于粮棉比价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满意。来自山东的数据,去年该省皮棉单产为65公斤/亩。按照已经发布的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19800元/吨计算,每亩地收入约为1200多元。这基本和种两季粮食收入相当,与种蔬果的收入差距很大,和外出打工收入相距更远。收益与预期不符,棉农的种植热情如何提高? 当投入和产出环节都不能令人满意时,这也就难怪为啥农民觉得种棉花“不经济”了。当经济作物不再“经济”,也就难怪种植面积会下降了。 棉花生产面临的难题警醒着我们,粮食生产要谨防这种“不经济”的情况出现。近年来,粮食生产高投入、高成本的趋势日益明显,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与此同时,农民从事非农劳动的收入大幅上升,来自非农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速,一些地区的农民开始“厌农”“弃农”,即便选择务农,生产非粮化的倾向也较为严重。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核心在于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保证农民种粮收益,一要补,二要扶。今后,一方面要在继续扩大补贴总量的同时,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保证多种粮者多得补贴,保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让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通过价格支持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眼下看,正如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是棉农的现实选择一样,种粮农民也应如此才能保证投入和产出更加经济划算。 |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3 05:43 , Processed in 0.1287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