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各芦笋产区几乎都有发生。发病轻时植株零星枯死,产量降低;重时全田毁种,几乎绝收,给笋农造成巨大损失。当前,进入了高温、高湿季节,也是芦笋病害的高发期,尤其是在老种植区,芦笋茎枯病成为制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下面将芦笋茎枯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危害症状 芦笋茎枯病病菌以侵染笋株的嫩茎和嫩枝为主,芦笋的嫩茎和嫩枝遭受茎枯病菌侵染后会形成病斑,病斑因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可形成慢性型与急性型两种病斑。 1.慢性型病斑。在空气比较干燥的情况下,病斑发展的比较慢,病斑也比较小,病斑边缘比较清楚,危害性也较小,这种病斑称为慢性型病斑。芦笋嫩茎或嫩枝遭受病菌侵染形成病斑后,病斑边缘为红褐色或褐色,中央为灰褐色,病斑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病斑上面着生少量的小黑点。芦笋地上茎遭受茎枯病菌侵染危害形成慢性型病斑后,一般不会造成笋株枯死。但是,因影响了笋株的健壮发育,使笋株的光合作用功能下降,肥料、水分、光合产物等物质的输送与积累受到影响,造成芦笋的产量与品质下降。 2.急性型病斑。在多雨或田内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芦笋地上茎遭受茎枯病菌侵染后,病斑扩展比较迅速,病斑比较大,病斑边缘不清楚,危害性也较大,这种病斑称为急性型病斑。病斑可深入到茎秆、分枝的髓部,病斑失水干枯后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病斑以内的组织易溃烂。芦笋的茎秆、分枝遭受茎枯病菌侵染形成急性型病斑后,前期病斑以上的部分虽然还没有枯死,但是病斑内部已经疏松干空了,病斑处的茎秆、分枝不坚硬用手紧捏会凹陷,内部呈灰褐色干枯状。有的病斑虽然没有侵入到茎、分枝的内部,但是,病斑绕茎秆、分枝一周,此时芦笋的茎秆比较脆弱。以上两种情况均容易折断或倒伏,造成笋株枯死。芦笋茎枯病以茎秆中下部最易发病,危害也最严重,其次是茎秆中上部和分枝,鳞片与拟叶也可发病,发病严重时病斑可长满整个笋株而迅速枯死。芦笋遭受茎枯病危害严重的田块,造成全田一片枯黄而使芦笋严重减产或失收。因此,芦笋茎枯病的急性型病斑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 二、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差。芦笋栽培的品种不是杂交一代品种,抗病性能逐年降低,一旦环境适宜,将大面积发病。 2.环境条件利于发病。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6℃~35℃,适温23℃~26℃。春季气温的高低与发病早晚密切相关,尤其是7、8、9月份高温高湿,正是芦笋营养生长阶段,也是病菌侵染传播高峰期。病株率基本是随降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每次雨后10天,田间就会出现一次发病高峰。 3.重氮肥轻磷钾。部分笋农追求眼前利益,重施氮肥或只施氮肥,使笋株生长茂密,茎秆细胞壁嫩而薄,病菌极易入侵。据调查,施三元素复合肥的笋田,发病株率仅占10%,仅施尿素的发病株率达58%。 4.清园不净发病重。清园不及时、不清园或清园不彻底等,造成笋田残存的病原菌数量多。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品种。芦笋品种间对茎枯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因此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F1代品种,如阿波罗、紫色激情、阿特拉斯等。 2.选择适宜地块。要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排灌方便和通气性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地种植,切忌在土质黏重、地势低洼及排水不畅的地方种植芦笋。 3.清洁田园。为了减轻病原,在清园时一定要彻底、干净,将病枝、落叶和残茬彻底清除出笋田,并集中烧毁或深埋。清园结束后再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 4.合理施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多追施钾肥和磷肥,控制氮肥的使用量,促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5.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进入雨季后,雨后要及时排出田间的积水。适时中耕锄草,并及时清除病茎,疏枝打顶,定植后第二年切忌套种其他作物,以防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6.化学防治。可选用50%的多菌灵500~600倍液、“农抗120”200倍液、40%的茎枯灵乳油800~1000倍液,在发病初期7~10天喷1次,发病高峰期5~7天喷1次,视病情连喷3次。
|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3 16:53 , Processed in 0.0276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