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为害症状及生活习性 金针虫别名叩头虫、土蚰蜒,属鞘翅目叩头虫科,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幼虫在土中活动常咬食马铃薯的根和幼苗,并钻进块茎中取食,使块茎丧失商品价值。咬食块茎过程还可传病或造成块茎腐烂。该虫3年左右完成一代,幼虫期最长。成虫于土壤3~5厘米深处产卵,每只可产卵100粒左右,35~40天孵化为幼虫,刚孵化的幼虫为白色,而后变黄。以幼虫和成虫于冬季进入土壤深处越冬,3~4月份10厘米深处土温6℃左右时,开始上升活动,土温10~16℃为其为害盛期。温度达21~26℃时又入土较深。幼虫喜潮湿及偏酸性的土壤。
防治方法? ⑴加强管理。换茬时进行精耕细耙,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均可减轻蝼蛄为害。⑵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明显降低为害。⑶使用毒土防治。⑷毒饵诱杀。5千克麦麸炒香后加90%晶体敌百虫10倍液拌匀,制成毒饵,每亩施5~8千克,于傍晚撒在田间,进行诱杀。⑸ 马粪诱杀:在田中均匀挖一些坑,交错排列。坑长30—40厘米,宽20厘米,深6厘米。将适量马粪放入坑内,与湿土拌匀摊平后,在上面撒一把毒饵,每亩用毒饵约0.25千克左右。⑹药液灌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