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症状:
发病初期于茎基或根部产生褐斑,逐渐扩大后凹陷,严重时病斑绕茎基或根部导管变褐色,后根茎腐烂,不长新根,植株枯萎而死。本病在后期可引起绵疫病。
二、发病规律:
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大棚内渡过不良环境,借浇水溅到近地面的果实上,病菌萌发后产生芽管,从果皮侵入而发病,病部菌丝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通过浇水再侵染。当遇到不良环境形成卵孢子及厚垣孢子。发育温度8--36℃,36℃最适宜,相对湿度95%,菌丝体发育良好,大棚5—6月份浇水频繁,土质粘重地块,透气性差,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建大棚应选地势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地。
2、起垄盖膜种植:避免病菌通过大棚浇水反溅到植株下部叶片或果实上。
3、加强大棚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注意通风排湿,及时摘除底叶、老叶,整枝打杈,果实周围尽量通风降低湿度。病叶病果病残体,携出棚外深埋。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5%瑞毒霉、65%代森锰锌1:1比例配成500倍液,重点保护果穗,并适当喷洒地面,7—10天喷一次,亩用药液60千克,交替使用连防3次,以缓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