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是一种叶部病害,发生严重时,茎杆、花器和果实也可感病。发病后,叶片正面发黄失绿,叶片背面长出黑褐色的霉层,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由于霉层很厚,呈绒毯状,因而该病又叫黑毛病。叶霉病在保护地番茄发生比较重,露地番茄发生比较轻。
叶霉病的越冬与早疫病十分相似,主要是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渡过,其次是以分生孢子附在种皮上。来年春季,在病残体上的病菌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引起初发病。带菌的种子也会引起幼苗发病,成为另一个初侵染来源。当初夏,大棚揭棚后,病菌由棚中飞出,再侵染露地番茄。病菌落到番茄叶片上以后,当条件适合时,分生孢子萌发,从叶片背面的气孔侵入,导致发病。叶霉病的发生对温度要求不是太严格,从9℃到32℃都可以发病,但在这个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发病,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1~25℃。湿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子,90%以上的相对湿度,病害才会大发生。在高温和95%以上高湿度下,叶霉病从发病到流行成灾,只需半个月的时间。在大棚中,通风不良,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叶霉病发展迅速;相反,如棚中光照充足,棚内短期增温到30~36℃,对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叶霉病的防治与其它病害的防治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实行轮作、种子消毒、控制大棚湿度等等。当以上措施未收到满意的预防效果时,在发病初期应喷药防治,使用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粉6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粉7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粉800倍液、77%可杀得101微粉粒600倍液、48%铜高尚悬浮剂8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等。间隔7天左右喷药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重点是喷施叶片背面。在大棚中,也应提倡无水施药,使用的药剂和使用方法与早疫病的防治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