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是一种侵害维管束组织的病害,一般从茄子门果座果即开始发病,进入盛果期后,病情急剧加重。
茄子染病后,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首先叶片褪绿变黄,逐渐发展到半个叶片或整个叶片变黄。当中午或干旱时,首先是一边的叶片萎蔫,傍晚时可以恢复,到染病后期,得病的一边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根据这一特点,菜农们将茄子黄萎病叫做半边疯或凋萎病。最终,整个植株死亡。当剥开茎干后,可见维管束组织变为棕褐色,因此该病又叫黑心病。茄子黄萎病是以病菌的多种形态在土壤中潜藏的,它们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6~8年,而其中的拟菌核可存活14年之久。当栽植茄苗后,病菌由根侵入到组织中,并在细胞间大量繁殖扩展,然后进入到导管中,并在导管中快速繁殖,并随液流传至上部的茎、枝、叶和果实中。茄子黄萎病的传播,一是以潜伏在种皮或种子中的病菌通过种子调运进行长距离传播;二是靠带菌的土壤借刮风、流水以及人、农具和农事操作等进行短距离传播。另外,利用病残体沤制土肥时,若未经充分腐熟,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病菌来源。茄子黄萎病的大发生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首先,气候因子是最重要地。该病喜欢高湿和相对较低的温度,发病的适宜温度是25~28℃,当温度升到28℃以上时,发病便受到抑制。另外,从定植到开花期,低于15℃的天数越多,发病越重。第二个因素是管理,茄子连作田或与茄果类、瓜类重茬种植时病情便加重,而与葱、姜、蒜类轮作则很少发病。此外,地势低洼、土壤粘重、肥力不足、定植过早、栽植过深均有利于茄子黄萎病的发生。
茄子黄萎病的防治,首先应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避免带菌种子的传入,对有带菌嫌疑的种子,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浸种处理2小时。其次要避免连作,可与葱、姜、蒜类蔬菜或与粮食作物轮作。当与茄果类轮作时,轮作期至少在2年以上。第三,要加强土壤肥力,培植壮苗,提高茄子的抗病能力,要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土肥。在茄子生长前期,当温度较低时,浇水应选在天气晴好、温度较高的中午进行。第四,在定植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根30分钟;定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当田间发现病株后应马上全园灌根,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用半斤药液,连灌两次可收到明显地防病、治病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