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不同的PH值和营养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021-7-31 15:18| 发布者: 种地网| 查看: 334| 评论: 0

摘要: 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是由多主棒孢霉引起的叶斑类病害,是黄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经过市场调研、查阅资料和走访农户得知,该病于1994年在东北、河北等地发生,其后相继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及周边附近蔬菜种 ...
黄瓜种植技术 

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是由多主棒孢霉引起的叶斑类病害,是黄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经过市场调研、查阅资料和走访农户得知,该病于1994年在东北、河北等地发生,其后相继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及周边附近蔬菜种植户以及兴安盟科右中旗布敦化牧场等地发生。近年来,该病在这些地区的发生及危害有上升趋势,危害渐趋严重。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病原学及防治方面研究较多,但对于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PH值和营养对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菌萌发的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明确PH值和营养对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菌萌发的影响,对深入研究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在国内外有对由棒孢霉侵染引起玉米褐斑病、橡胶林棒孢霉落叶病的报道,但黄瓜褐斑病在黄瓜病害中属于一种新病害,对由棒孢霉侵染引起黄瓜褐斑病的报道缺乏,难以有效指导生产实践中病害的防治与控制。本试验对棒孢霉的适宜PH和营养条件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认识黄瓜褐斑病的病原也为科学的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及方法

1、供试菌株

2015年在通辽市奈曼旗周边蔬菜种植户黄瓜植株上采取褐斑病茎杆,在通辽五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经组织分离及单菌丝纯化获得该病原菌,并经柯赫氏法则进一步验证其致病性。

2、不同PH和营养对褐斑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不同PH值对褐斑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采用黄瓜离体叶接种法。孢子悬浮液浓度为5~8个孢子/150倍每视野,接种新鲜黄瓜叶,保湿,18~20℃条件下管理,3天叶背面出现灰白色水浸状小点,后小点穿透叶片上表皮,在叶上形成1~2毫米黄褐色小斑点7天后发展成典型 病斑,10天后病斑生出较多分生孢子。叶背接种比叶面接种显症明显。用10克/升的HC1和10g/L的NaOH调孢子悬浮液,PH1~13,每一PH值设置3次重复,各处理放入24℃的恒温箱中,保湿条件下培养,48小时后计测孢子萌发率。

孢子萌发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用蒸馏水配成10%葡萄糖液、10%蔗糖液、10%黄瓜汁液,10%自来水液,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倒入相同体积孢子悬浮液放入24℃的恒温箱中,保湿条件下培养,48小时后检测孢子萌发率。

▲结果与分析

1、黄瓜褐斑病症状、病原菌形态观察

症状

该病害以为害叶片为主,很少为害叶柄、茎蔓和果实。叶片染病,多在盛瓜期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再向上部叶片扩展。初期在叶面生出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边缘不整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生有稀疏灰褐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重时,茎蔓、叶柄也能发病,病斑椭圆形,灰褐色。病斑扩展较大时,能引起整株枯死。

病原菌形态观察

从通辽市扎鲁特旗黄花山黄瓜植株上采集病株,经常规组织分离后,获得了相同的纯培养。病原菌形态特征为:菌丝体细长无色,具分枝,有隔膜;分生抱子梗多单生、较直立、细长、褐色、无分枝、有分隔,大小为150~650xs~8微米;分生孢子顶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单生或偶有串生,棍棒状或偶见“Y”字 形,直立或稍弯曲,顶端钝圆,基部膨大,浅褐色,有分隔,分隔处不缩,分生抱子长41.3~286.7微米,平均121.4微米,宽85~17D微米,平均123微米,分隔数2~27个,平均10个。厚垣孢子,粗缩,厚壁,深褐色,分隔处溢缩。

2、不同PH值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黄瓜褐斑病在PH为5、6、7、8、10时萌发率较高,萌发率为81.33%~88.67%;其中PH为5时萌发率最高;在PH为2、3、4、9、11、12时萌发率较低,其中PH为2时萌发率最低。显然在PH2~12黄瓜褐斑病孢子都可萌发,萌发的最适PH为5、6、7、8,过酸过碱都不适合其萌发。

3、不同营养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在不同基质中供试菌株孢子萌发率不同。在蔗糖、葡萄糖、自来水、黄瓜汁中都可萌发,但在蔗糖基质中萌发率最高,显然供试菌株孢子适合在蔗糖基质中萌发,黄瓜汁对供试菌株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结论推广

观察结果确认黄瓜褐斑病的致病菌为棒孢霉。该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棒孢属。该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棒孢属。在研究中发现该菌孢子形态具有多样性,并将其分为倒棒状和圆桶状。黄瓜褐斑病致病菌多主棒孢霉具有喜温好湿的特点 。因此,露地黄瓜褐斑病虽有发生,但未造成严重危害。近几年,随着我国蔬菜栽培设施化、产业化的发展,保护地面积不断增加。保护地内高温、高湿的小环境为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造成该病不断蔓延 、传播,危害日益加重。黄瓜属喜温作物,褐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霉也具喜温性。因此,生态控制该病有一定难度。该病的防治首先应从农业措施入手,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在上茬黄瓜拉秧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利用硫磺熏蒸消毒,以减轻下茬黄瓜初侵染源。另外,黄瓜种子和黑籽南瓜种子都能携带传播病菌,在播种前将种子浸入55℃水中10分钟进行热消毒处理,有利于消灭种子传病菌。保护地内高温、高湿的小气候,为褐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药剂成为防治该病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12~1月发病初期,施用65%甲霉灵和百菌清对控制该病蔓延、传播有较好的效果。为避免喷药后造成保护地内湿度过大,亦可施用烟雾剂。多主棒孢霉寄主广泛,可危害蔬菜、花卉、牧草等多种作物,使被侵染植物的根、果实发生腐烂,茎部和叶部产生枯斑,其中以该菌侵染橡胶、芝麻、大豆、黄瓜、番茄的报道较多。我国已报道该菌能够危害番茄引起番茄斑点病。本研究也发现该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等蔬菜20余种。因此,多主棒孢霉不仅是保护地两大重要作物番茄和黄瓜的致病菌,该菌也是多种蔬菜潜在的致病菌,随着蔬菜设施栽培的发展,要严密监测该菌的传播蔓延。

黄瓜种植技术 
 

相关阅读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3 05:48 , Processed in 0.0412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