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大豆生产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大豆巨大进口的压力,如何提高我国大豆的单产水平及质量标准,增强我国民族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的现实条件下,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不断提高单产来增加总量的路子。要实现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一是选育高产优质品种;二是研制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大豆新品种晋遗3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
1 选育经过
晋遗31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1995年用中品66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为母本,早熟18号(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生物研究所选育)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1996年从F1杂种圃中选择真杂种株,所选的真杂种株在田间长势繁茂、株型合理,杂种优势比较明显。1997年将真杂种株种子种入F2代圃,经过分离后选择了一部分优势单株,并进行单收、单脱。1998年将选择的F2单株种入F3代系圃内,对其继续进行优良单株选择。1999年在F4优良株系中继续选择优良单株,2000年对F5株系进行田间观察,选择优良株系,并对F5优良株系进行品质分析、产量测定、抗性鉴定,其中2000—5—70被决选育成,暂定名晋遗31号。2001年对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较对照“晋豆19号”增产26.44%。
2 特征特性
2.1 植株成熟期特征特性
平均株高84.4cm,结荚高度14.6cm,主茎节数18.8个,有效分枝3.13个,单株荚数44.4个,单株粒数为112.4个,结荚上下分布均匀,三粒荚为主。籽粒圆形,种皮金黄色、色泽光亮,种脐淡褐色,外观品质好,百粒重19.73g。春播生育期131~140d,夏播生育期105d,属亚有限结荚习性。
2.2幼苗及生长期特征特性
幼苗基部绿色,生长稳健,根系发达、入土深、抗旱性好;根瘤多、固氮能力强;根茎粗壮,抗倒伏;株形结构好,光合效率高。叶椭圆形,叶片鲜绿,中等大小;花白色,茸毛灰色。
2.3 抗病性
抗旱耐瘠,耐重茬,抗(R)大豆花叶病毒病(SMV),耐孢囊线虫病(SCN),抗(R)大豆灰斑病(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鉴定)。
3 产量表现
晋遗31号于2002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7点年平均单产3271.5kg/hm2,比对照开育10号增产6.5%,达显著水平,居第一位(其中,在陕西省引育中心试验点,单产达到4707kg/hm2,比对照开育10号增产72.4%);2006年参加了国家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单产为2773.5kg/hm2,比对照辽豆11号增产7.0%;2007年参加了国家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单产为3004.5kg/hm2,比对照辽豆11号增产7.2%;2006~2007年两年平均单产2889kg/hm2,比对照辽豆11号增产7.1%,2007年同时参加全国北方春大豆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46.5kg/hm2,比对照辽豆11号增产6.5%。
4 品质指标
该品种2000年经山西省分析测试中心分析,2002~200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通过六年、六次两个测试单位分析,平均脂肪含量21.33%(最高23.62%),蛋白质含量40.66%(最高41.95%),双项合计61.99%(最高62.82%),属蛋白质、脂肪兼用型品种。(历年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历年脂肪、蛋白质含量
年度
|
分析测试单位
|
脂肪含量(%)
|
蛋白质含量(%)
|
2000年
|
山西省分析测试中心
|
23.62
|
39.20
|
2002年
|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21.03
|
40.34
|
2003年
|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21.73
|
39.66
|
2004年
|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20.20
|
41.61
|
2005年
|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20.07
|
41.95
|
2006年
|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21.35
|
41.18
|
5 抗性结果
2006年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采用人工喷雾接种大豆灰斑病菌7号的鉴定方法,对该品种大豆灰斑病进行鉴定,结果表现为抗病(R),加权值为0.50。采用防蚜网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该品种大豆花叶病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该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SMVⅠ号和SMVⅢ号株系表现为抗病(R),病情指数分别为17%和19%。
6 适应范围
该品种适合全国北方春大豆晚熟区的山西中部、辽宁南部、河北北部、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春播;适合全国黄淮海地区中片的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夏播。
7 配套栽培技术
7.1 精选种子
在播种前精选种子,首先用风选机,筛选机精选种子,把碎秸秆、碎土块剔除出去,然后用比重精选机再把秕粒、霉烂粒、虫食粒剔除出去,保证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保证播种后苗齐、苗匀、苗壮。
7.2精细施肥
播种前深施农家肥30000kg/hm2,硝酸磷375~450kg/hm2;或尿素225~300kg/hm2、过磷酸钙450~600kg/hm2。
7.3 适期播种
春播以4月25~5月10日播种为宜;夏播,麦收后及时灭茬,力争早播,一般以6月1日~6月20日播种为宜。
7.4 播种方式
以等行距条播,单株留苗为佳,以机播为主,畜力、人力播种为辅,行距50cm,播种深度3~5cm,也可采用宽窄行播种,宽行60cm,窄行40cm。
7.5 适宜密度
春播旱地以12万株/hm2为宜,中水肥地以10.5万株/hm2为宜,高水肥地以9万株/hm2为宜;夏播一般以15~18万株/hm2为宜。
7.6 病虫害防治
在播种前撒施辛拌磷、阿维菌素以防地下害虫,在播种时用多菌灵拌种防治各种病害;在苗期注意防治灰象甲、根潜蝇;在生长期内注意防治大豆蚜虫、大豆红蜘蛛、大豆食心虫、豆元青等常见虫害。根据不同时期及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点使用不同的农药进行有效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