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的种植范围十分广阔,各个区域内都有玉米种植基地,但由于区域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变化对玉米的种植和生产影响较大,因此要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并优化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技术体系,发挥玉米种植管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价值方向,从而保证玉米有较大的生产量。本文从玉米种植前的整地、种植过程中的合理密植和种植后的适时管理与收获几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1 播种前的玉米种植管理技术
玉米种植并不是简单的选种和播种,地形地貌、气候变化以及环境变化都可能会制约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玉米种植人员首先要在选地整地上进行检查和研究,要对选好的土地进行耕地处理,直到土地变得松软、细碎时再进行播种。由于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降水量充沛,这对玉米的生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玉米种植管理人员要经常对玉米田地进行检查,并及时清理上茬作物遗留下的根茬等,防止杂草影响玉米对养分的吸收。
另外,对玉米的选种也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和气候特征而定,例如,云南位于南方地区,气候较温暖宜人,降水量充沛,环境相对潮湿,所以云南的甜玉米种植量较大。云南省新平县在2007年时,根据种植人员对云南环境以及降水量等方面的研究,决定从美国引入超甜玉米试种,从而获得成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未来的玉米产量以及营销带来了优势。
玉米播种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施肥,对于施肥管理来说,首先要注重施肥的方法,其中包括撒施、穴施和条施3种。实践经验证明,条施的效果最好,其有利于玉米对养料的充分吸收,但施肥也要根据玉米的品种以及当地环境所决定,这样才能保证玉米果实的生长。
2 播种时的玉米种植管理技术
在玉米播种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气候以及节令去调节玉米的播种时间,最佳的播种状态是地温保持在10 ℃左右,气候暖和、不干燥,适宜玉米生长。在云南的山区经常会选择在4月播种玉米,此时是播种的最佳时机,玉米的生产量多且颗粒饱满。玉米播种过程中应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避免在播种过程中出现问题,从而给整年的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造成损失。在播种过程中,根据气候和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变化,对玉米进行合理密植,并实现玉米的高产。另外,在玉米播种过程中,还要保证玉米苗全和苗壮,实现玉米地中的玉米大小一致,距离也保持一致。
3 播种后的玉米种植管理技术
在玉米即将成熟之际,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根据玉米生长的苗期、穗期以及花粒期进行管理。首先,玉米生长的苗期阶段,主要指的是玉米生长的幼苗较为粗壮,根茎呈扁平状,而叶片的颜色较绿,对于成长欠佳的幼苗来说,可以通过补苗的形式,来实现幼苗的生长。由于幼苗生命脆弱,因此要特别注意对病虫害的治理,并根据幼苗的生长变化来判断施肥的数量。其次,玉米生长的穗期阶段,主要的管理目的是让玉米呈现出秆壮、穗长、颗粒饱满等形态。在玉米的穗期阶段,保证玉米充足的水分最为重要,避免因水分不足导致植株枯萎,另外,还要及时地对玉米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病虫害的问题,可通过药剂进行及时处理。最后,玉米生长花粒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叶片和植物根系,防止根系过早地枯萎和衰竭,从而尽量延长玉米叶片和根茎的寿命。在玉米生长的花粒期,应对其进行施肥处理,并进行科学排灌,经常让玉米地进行阳光的照射,实现光合作用。当玉米的生长经历过这几个阶段后,便是收获的季节,在收获管理的过程中,玉米地的大片叶子和根茎会呈现出枯萎与变黄的迹象,玉米的籽粒也会愈发地变硬,应对玉米进行收割。
综上所述,本文从玉米种植前、中、后3个过程的管理来分析应如何管理才能够提高种植效率,进而提高玉米产量。笔者认为,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与科学有效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玉米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多人合作管理的意识,并按照玉米种植前的整地以及播种时的施肥和播种后的收割等都要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方针。只有确定了井井有条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