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玉米分蘖的时间和部位
1.1 分蘖的时
玉米分蘖最早发生在田间的发芽出苗时期;在抽穗花期以后发生分蘖现象一般都不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大的影响,可以不采取防治的措施。玉米分蘖大多数情况发生在出苗时期和大喇叭口时期,这时候刚好是玉米对肥水需求高的生长时期。所以,对玉米后期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特别不利,必须进行防治处理。
1.2 分蘖部位
玉米的分蘖情况一般发生在根茎部位,是靠近泥土面基部的腋芽所形成的,对于中耕土对这一部位的分蘖有比较好的控制作用。因为病害产生的分蘖,表现在全株上,并在节位上长分蘖,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现在整株矮化与分蘖丛生的现象。所以,因病害产生的分蘖必须通过预防加以防治。
2 玉米分蘖对产量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玉米种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收获好的玉米籽粒,植株产生的分蘖只会渐渐消耗植株体内的有机营养物,并且削弱玉米主茎的生长发育。由于玉米的大多数分蘖最终不会形成结实果穗,即便能够结实也只是形成一个小小顶生果穗,而且特别容易受到病虫的侵害,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收获价值。因此,玉米分蘖一定会对玉米的籽粒产量造成影响。生产上建议及时将玉米的分蘖拔除,拔除时尽量使伤口小一些。但是如果生产中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整株秸秆作为家畜饲料,那么苗期形成的分蘖对玉米产量则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3 玉米分蘖的形成原因
3.1 玉米品种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有些玉米品种的分蘖较多,有些玉米品种的分蘖却很少。顶端优势弱的品种,在不好环境下能长出许多分枝,形成分蘖。如甜玉米、甜糯玉米、川农大选育的饲草玉米[6~8]等。
3.2 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中,种植密度较大,或者在缺苗处,大多数玉米杂交种的植株都能利用土壤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和水分形成一个或几个分蘖。同一个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小的时候,分蘖就会多一些。
3.3 温度
天气出现高温,严重的干旱,或者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造成玉米主茎生长发育影响,顶端优势强的玉米会逐渐变弱,就会使植株产生较多的分蘖。
3.4 播种时间和土壤肥水力
玉米播种早的,分蘖会多一些;播种晚的,分蘖少一些。种植玉米的土壤肥水力越好,分蘖就越多。在玉米生长初期的开始几周里,土壤养分和水分较充足情况下,分蘖发出,分蘖性比较强的杂交种每株都有可能长出一个或者多个分蘖。
3.5 玉米施肥量增加
近几年科研基地种植玉米的土壤肥力不够,缺乏的元素较多,并且密度也随之增大,施肥量也成倍增加,造成分蘖现象较明显。
3.6 农药使用不当
玉米在播种后,都会打一些农药,如使用不当会产生药害。出苗后长出许多的杂草,必须用一些除草剂,但是除草剂使用不当,可让玉米的幼苗顶端生长受到抑制,从而玉米发生分蘖。
3.7 病虫害的影响
玉米受到一些病虫害时,也会发生分蘖。如植株感染粗缩病、霜霉病,霜霉病主要发生在低温阴雨,洪涝,光照不充足,通风条件不好的地方;玉米螟、黏虫把玉米的心叶吃了,产生的影响。
4 玉米分蘖的预防措施
4.1 品种的选择
品种的选择是玉米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甜质玉米和硬粒玉米比马齿玉米的分蘖多。因此,在生产试验中,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产生分蘖少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劳动力。同时,也节约成本,保证了玉米的产量。
4.2 合理的密度
根据各种各样玉米品种的特征,如株型的选择,紧凑,半紧凑,平展等,包括株高、穗上叶、穗下叶、叶片颜色,穗位等等,确定合理的密度。防止田间因密度太大,产生分蘖现象,所以,对一个玉米品种的合理行长、行距、株距,要通过试验来确定。
4.3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情况,进行合理的苗期追肥,要注重有机农家肥和化学肥料相结合,还可以采取地膜覆盖种植,合理灌溉等。增加玉米的抗逆性,减少分蘖,提高产量。
4.4 人工去除分蘖
在玉米地里,玉米出现比较严重的分蘖,要尽快的去除,越早去除分蘖越好,减少分蘖对水分的吸收。特别是玉米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时期最多,一般在9时—18时 进行人工去除,然后中耕。
4.5 病虫害的防治
在玉米的苗期开始及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达到安全可靠、有效的防治效果。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化学农药,不能使用剧毒农药。所以,要采用低浓度的农药和生物学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