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经常有麦田在冬季出现冻害,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分析冻害的形成原因,采取科学的栽培防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或减轻冻害造成的损失,对保持小麦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董方红专门针对如何有效预防小麦冬季冻害等方面的问题向广大农民朋友做了详细介绍。
记:董老师您好,通常什么情况下属于小麦冬季冻害?
董:冬季冻害指小麦在越冬期间遭到0℃以下低温严寒或剧烈变温的伤害,受害麦苗冻伤冻死,在次年春天,无法返青或返青后生长衰弱。
记:对于冬季冻害的发生是否有规律可循?
董:越冬冻害是山西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灾害之一。山西冬小麦冻害,以山西中部麦区较为严重,南部麦区轻微。
冻害发生类型按其特点分为三种:(1)初冬剧烈降温型。指入冬前后,日均气温骤降程度>10℃,最低气温下降到-10℃以下,使尚未经历抗寒锻炼(麦苗低温温度适应和糖分积累阶段)的麦苗受冻,其轻者叶片干枯,重者会冻伤生长锥。(2)冬季长寒冬冻型。指冬季寒冷年份,最低气温降低-17℃以下,连续天数在10天以上,无雪覆盖情况下麦田出现严重死苗现象。(3)冬末早春融冻型。指麦苗冬季休眠后生长锥已开始萌动生长分化,小麦耐寒性已下降、丧失,转而遭遇早春寒流或冷暖骤变造成死亡。在生产实际中,冻害严重发生,往往是几种类型气候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记:小麦冻害主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董:冻害形成原因以气候因素为主导,其次还有小麦品种的抗性、麦苗所处发育阶段对低温忍耐程度不同以及土壤水分、肥力、结构状况等栽培条件不同等因素。气候因素以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18℃低温的日数等指标来反映,可用来区别各麦区冻害威胁的程度差别。年度间以冬季最低气温>-18℃、-18℃~-20℃和<-18℃区分为暖冬、冷冬和严冬年份。除温度因素外,气候干旱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小麦受旱会加剧冻害,反之多雨雪年份能缓解冻害。冬春多风加剧干旱的同时,大风可直接使麦苗根茎失水风干,也加剧了冻害。
引起冻害的气候因素是客观的,其指标多具有统计上相对意义。麦苗是否受冻,除低温外,还受小麦自身抗寒力和农田小环境的影响。品种抗寒能力,与小麦冬性程度呈正相关,与小麦发育所处时期有关。在冬前幼苗分蘖期间,日均气温5℃~0℃间,逐步平稳下降,日数较长,光照充足,麦苗干物质积累多。随着降温,叶色逐渐浓绿,稍发暗紫。正常经过抗寒锻炼的麦苗,生长健壮有较多分蘖和根系,生长锥处于伸长期—单棱期,比弱苗、旺苗抗寒力强。过早发育的旺苗,冬前进入拔节期而使抗寒力降低,易受冻害。生长习性上,抗寒性强的品种苗期匍匐性强,分蘖多,次生根发达,地中茎调节能力强。冬性强的品种,冬前发育稳健,不旺长。小麦植株不同部位耐冻能力不同,分蘖节、功能叶片叶鞘抗冻力最强,次为功能老叶和生长点,抗冻力最弱的是次生根。农艺栽培措施中,如播种期影响到冬前苗期长势和生育进程,播种深度影响到分蘖节在土中深度,播前耕作、整地、表土耕作(耙、耱、锄、碾压等)、冬浇施肥等会影响土壤踏实程度和土壤水分含量,间接影响地表温度和地表温度的稳定性,最终都影响小麦的受冻程度。
记:小麦一旦发生冻害会带来哪些的危害?
董:在小麦幼苗期,经过低温适应锻炼后,气温降到0℃以下时,细胞液并不结冰,温度继续下降才会发生原生质可逆性脱水,出现细胞间或原生质与细胞壁间结冰。若继续过度降温,会因冰晶增大对细胞造成机械损伤,或细胞膜透性改变,电解质外渗,原生质出现不可逆伤害,细胞死亡。
小麦受冻的组织器官,表现为叶片青干、失水萎缩下垂,最后干枯死亡。主茎或分蘖茎生长锥受冻会导致死亡,但其它未受冻分蘖茎仍旧继续生长。根系受冻死亡,则影响整株麦苗来春返青,虽然温度回升后仍会有部分新根长出,但麦苗整株春后长势衰弱。分蘖节受冻(分蘖节解剖可见水浸状、色暗),即使是地上部仍有绿色叶片、叶鞘存活,但整株也终将死亡,即“假活”现象。相反,只要分蘖节、根系未受冻,即使叶片枯萎、茎组织受冻,茎基部潜伏芽仍可发育,所谓“假死”。
麦田受冻程度,一般以死苗(蘖)数占总苗数的百分比(死苗率)和麦苗受冻程度(分级)表示。冻害使麦苗地上部叶片、叶鞘大量干枯,降低了有效光合面积。部分分蘖被冻死亡,不再发育成穗,降低了麦田群体总茎数,死苗率达5%以上会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可影响产量。叶片、根系受冻严重时会延迟小麦返青,返青后的麦苗生长衰弱、缓慢,需及时增加水肥,才能减少产量的损失。
记:如何有效预防小麦越冬冻害?
董:防御冻害从根本上讲,要使冬小麦的耐寒力与种植区域的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原则上要以越冬低温的极限为准,才能确保小麦在严寒冬季年份安全越冬。防御栽培技术措施中,选用适应本地区的抗寒品种是前提,通过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提高麦苗越冬抗寒能力,综合运用合理耕作、浇水、施肥等栽培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满足小麦安全越冬要求,才能有效地防御冻害的发生。
1、选用适宜本地区的抗寒品种
小麦品种的越冬抗寒性差异很大,盲目用种往往形成严重冻害,选用品种一定要经受得起当地寒冬年份的考验。山西中部冬麦区和南部冬麦区的旱地麦田,属冻害严重区、常发区,要选用强冬性抗寒品种。品种的冬性越强其抗寒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因冬性品种的春化反应对低温要求严、时间长,冬前发育慢,有利于冬前抗寒锻炼。山西南部冬麦区属冻害偶发区,选用冬性品种即可适应该地区的越冬条件。实践证明,从河南、陕西引进弱冬性品种很少有能安全越冬的品种,以黄淮北片麦区如石家庄、济南等相似生态区引进的冬性品种越冬性较好。在冻害常发区,选用品种抗寒性是第一位的。在冻害偶发区,品种也必须能保证一般冷冬年份的越冬条件下安全越冬。近年来,全球大气候有变暖趋势,往往容易重视品种丰产性,忽视了抗寒性。在选用品种时,一定要经过当地试种的考验,不可省略对越冬抗寒性的鉴定。
2、提高播种质量,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高质量地种好小麦可以有效地预防冻害。
(1)播前整地。通过平整麦田、施肥、浇底墒水、耕翻犁耙等措施,使土壤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水肥充足。回茬麦田,前茬收获和小麦备耕播种常常连续进行,深耕后土壤悬虚,如果立即播种,种子出苗率下降,同时造成冬前分蘖节浅甚至外露、吊根,易受冻害,特别是旋耕麦田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所以要求耕后播前,必须反复耙压地以踏实土壤。
(2)提高播种质量。一般应保证播种深度在5厘米左右,干旱冻害重的地区播种深度6厘米左右。播种过深容易形成弱苗,也不利防冻。沟播可探墒浅种,利于分蘖形成壮苗,同时由于垄沟较平播方式的垄沟深3~5厘米,既有利土壤温度稳定,也可避风防冻。机械播种比犁播、撒播容易掌握播种深度,种子在土壤中深浅一致,不漂籽,所以最好用条播机播种。
(3)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山西中部冬麦区11月下旬进入越冬,停止生长,播期以9月上中旬为适期。南部冬麦区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播种适期,越冬前应有650℃以上的积温,形成3~5个分蘖、7~8个次生根的壮苗。越冬前,南部麦区生长锥处于伸长期或单棱期,中北部区处于原生期。播种时间过早,因温度高地中茎伸长,分蘖节偏浅,叶片长,分蘖易缺位,生长锥分化快,抗寒力降低,易受冻害。播种时间过晚,苗弱、根系弱,冬前积累糖分少,也易受冻。总之要根据品种和地力,把握好播期、播量、播种方式以及施足水肥、高质量整地等综合措施,培育冬前壮苗,以利安全越冬。
3、加强冬管,防冻保苗
稳定封冻后,小麦进入休眠越冬期,冬季管理措施技术目标是保持麦田良好的表层土壤结构,使分蘖节部位处于稳定良好的水分温度状态下,麦田底墒充足,表土疏松。
(1)冬浇。冬前浇水补充土壤水分,充足的土壤水分可以平抑地温,封实表土减少裂缝。冬浇的适期是土壤“早冻午消”,浇水能及时下渗,日平均温度降到1℃~3℃之间的时期。过早浇水,会形成板结;过晚浇水,易形成地表结冰。
(2)耙耱滚压。旱地麦田冻旱交加会加剧冻害,越冬期耙耱可弥合土缝,踏实磨细表土,壅土埋根,利于抗旱保墒护苗。石磙镇压,能压碎土块,减少风抽,提墒保根。耙耱镇压应选在早冬晴暖之日进行。
(3)覆盖。第一种方式是土肥覆盖,即冬季将土杂肥撒施盖垄。第二种方式是麦草覆盖,即在越冬期把切碎的秸秆撒入行间,形成1~2厘米厚的草覆层,起到保温、保墒、防风御寒的作用。上述两种覆盖后要在早春配合顶凌耙地采取清垄措施,使麦苗绿叶见到阳光,利于返青生长。第三种方式是地膜覆盖,高寒地区冬季覆盖,保苗增产也十分有效。
记:冬季小麦发生冻害后,在栽培上有何补救措施?
董:一般受冻的麦田主茎和大分蘖容易被冻死(因为主茎和大蘖发育的早、发育的快,部分播种早或冬性不强的品种会通过春化阶段,抗冻性降低),而一部分小分蘖或蘖芽还存活,只要加强田间管理,采取补救措施,仍可以获得较好收成,不要轻易毁麦改种其他作物。措施主要是早春及时进行肥水管理。第一次追肥在田间解冻后追施速效氮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要求开沟施入,以提高肥效;缺磷的地块可以尿素与磷酸二铵混和施用。第二次追肥在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水施用,每亩10公斤尿素。
如果只是轻微受冻,仅叶片冻枯,没有死蘖现象的麦田,早春应该及早划锄,以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