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外施肥
水稻除根以外还可以通过茎叶吸收养分,而且肥料利用率较高,这种通过非根系吸收营养的现象就是根外营养,向根系以外的营养体表面施用肥料的措施就是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不但可以较快地被茎、叶吸收利用,还能避免养分被土壤固定及脱氮的损失。水稻后期根外施肥,可有效缓解后期根系衰老和肥料供应不足的矛盾,从而延长叶片寿命,加强上部叶片的光合功能,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与积累,促进早熟,增加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①主要根外施肥料种类。不是所有的肥料都适于根外施用,不适合根外施肥的肥料有不溶于水的化肥(如钙镁磷肥),含挥发性氨的化肥(如氨水、碳酸氢铵),还有含有有毒物质的化肥。尿素是中性有机物,易被水稻茎叶吸收而又伤害极小,特别施用于根外追肥。追后30分钟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即有增加,5小时后可吸收50%,最后可吸收90%。
②根外施肥的方法。根外施肥通常是在齐穗期至灌浆期喷施,其作用与粒肥相同,如果缺氮以选择尿素为宜,喷施浓度在1.5%~2.0%范围内为好;如果磷、钾不足,可选择0.5%磷酸二氢钾加上1%尿素。微量元素浓度在0.1%~0.5%为宜。喷施时间最好是下午或傍晚无风时。
2.水稻侧深施肥
侧深施肥(亦称侧条施肥或机插深施肥)技术是水稻插秧机配带侧深施肥器,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立土壤中的施肥方法。其主要优点是可促进前期生育;肥料利用率高,施肥量可减少20%左右;有利于防御低温冷害、省工、省成本;也可减轻对河川、湖沼水质的污染。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①稻田耕作、整地最少在12厘米以上。耕层浅时,中期以后易脱肥。水整地精细平整,泥浆沉降时间以3~5天为宜,软硬适度,以用手划沟分开,然后就能合拢为标准。泥浆过软易推苗,过硬则行走有阻力。
②侧深施肥要与追肥相结合,侧深施肥虽可代替基肥和分蘖肥,但中后期追肥量不能减少。侧深施肥部位一般为侧3~5厘米,深5厘米。
③调整好排肥量,保证各条间排肥量均匀一致,否则以后无法补正。在田间作业时,施肥器、施肥种类、转数、速度、泥浆深度、天气等都可影响排肥量。为此要及时检查调整。
④不同类型的肥料混合施用时,应随混拌随施肥,防止排肥不均,影响侧深施肥的效果。
3.水稻低产田施肥
①冷浸水田的施肥策略。冷浸水田的特点是水分过多,土壤中的空气过少、土质冷凉,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所以有效养分含量极低,并因经常处于还原状态,水稻根系生长发育不良,致使前期生长缓慢,分蘖少。后期则随气温上升,有机质矿化迅速,又极易促进水稻过量吸收养分,使植株猛发徒长,诱发稻瘟病和延迟出穗而影响产量。因此,冷浸田施肥要掌握的原则是:早追施返青肥,适当控制后期施肥,防止贪青晚熟及成熟度低;增磷补锌。冷凉条件下水稻吸磷受阻,因此要增加磷肥的施用量,同时补充锌肥。
②盐碱地施肥策略。以增施有机肥为主,适当控制化肥施用量。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增加土壤对有害阴离子、阳离子的缓冲能力。有机肥又是迟效肥,其肥效持久而不宜损失,有利于保苗发根、促进生长。盐碱地施肥量不宜过多,一般碱性稻田可施用偏磷酸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铵等。含盐量较高的稻田施用生理中性肥料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盐碱地施用化肥应分次施用,少吃多餐。
增施磷肥,适当补锌。磷的有效性与土壤酸碱度有密切关系。在土壤ph值6~7.5的范围内,速效态磷较多。ph值大于7.5时,则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钙盐,速效磷量降低。ph值小于5.5时,由于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速效态磷量也降低。同时,盐碱地还应适当补锌。
改进施肥方法。盐碱地氮的挥发损失比中性土壤大,深层施肥效果明显高于浅表施肥。因此,改进施肥技术应选颗粒较大的肥料,以减少表面积与土壤接触,其次,改多次表施80%作基肥深施肥或全层施肥,20%作为穗肥表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