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是世界上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据统计,目前全国发病面积达2亿亩以上(占总面积的2/5),与稻瘟病、白叶枯病构成水稻的三大病害。纹枯病可使植株茎秆、叶鞘干枯至腐烂,引起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甚至植株倒伏(导致绝收)。
1.症状。苗期至抽穗后均可发生,以分蘖期和抽穗期为害最重。发病部位主要在叶鞘、叶片,严重时能伸入茎秆,向上扩展至穗部。叶鞘发病,先在植株基部至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褐色到深褐色,中部黄白色→灰白色,病斑相互连接后形成云纹状大斑,叶鞘枯死至腐烂。叶片发病与叶鞘上病斑相似,病斑灰绿色,谷粒不实,甚至整穗枯死。发病严重时,常导致植株倒伏或成簇枯死。在植株基部叶鞘、叶片上长有白色菌丝状物,丝状物之间生有褐色萝卜籽状小颗粒→菌核。后期在病部表面(或叶鞘内侧)有时看到一层白色粉状物,为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
2.发病条件。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与菌源基数、品种抗性、气候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菌源基数主要与菌核残留数量关系密切。凡上年轻病田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品种抗性为糯稻病重于籼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阴雨天病重。
3.栽培管理。主要是肥水管理影响大。 浅水浇灌、适时晾田的病轻:长期保水灌田,发病重,一是深水影响根系发育,植株抗病性差,二是稻丛中湿度大,有利于菌的扩展。肥料管理以氮肥影响大。氮肥过多,易徒长,抗病性差发病重。
4.病害防治。应采用加强栽培防病和压低菌源基数为主,配合药制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清除菌源, 这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一般应在稻田第一次灌水整地时进行,此时大多数菌核漂浮在水面上,可彻底打捞被风吹或冲至田边或地头的浪渣,带出田外烧掉。浮核萌发率在80%以上,沉核当年萌发率仅在30%左右。所以打捞浮核可有效控制当年病情。同时,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及病稻草等。栽培防病施肥上主要掌握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强植株抗病性,水的管理应掌握湿润灌溉,适时晒田,控制田间湿度。药剂防病是目前防治纹枯病重要措施。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及时施药,控制病害扩展,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每公顷喷施40~60毫克/升的井冈霉素药液1100千克。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甲基砷酸钙、甲基砷酸铁胺等有机砷药剂,仍是防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但应在孕穗期前施用,以免发生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