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危害】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桃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沿海,沿湖地区,常严重发生。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果实和枝。叶片受害,开始时产生半透明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或褐色,周围有淡黄色晕环。天气潮湿时,在病斑的背面常溢出黄白色胶黏的菌脓,后期病斑干枯,在病健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很易脱落形成穿孔。枝梢上有两种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称夏季溃疡。春季溃疡病斑油浸状,微带褐色,稍隆起;春末病部表皮破裂成溃疡。夏季溃疡多发生在嫩梢上,开始时环绕皮孔形成油浸状、暗紫色斑点,中央稍下陷,并有油渍状的边缘。该病也为害果实。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称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菌体短杆状,单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8℃,最低7℃,致死温度51℃。
【发生规律】
病原菌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次春气温升高后越冬的细菌开始活动,枝梢发病,形成春季溃疡。桃树开花前后,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叶片的气孔和枝梢、果实上的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病害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生,6月梅雨期蔓延最快,10~11月多在被侵害的枝卡上越冬,夏季高温干旱天气,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至秋雨期又有一次扩展过程。温度适宜,雨水频繁或多雾、重雾季节,发病重。温度高、湿度大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果园郁闭,排水不良、土壤瘠薄板结、通风透光性差、缺肥或偏施氮肥都会导致树势衰弱,发病较重。管理粗放,树体衰弱,偏施氮肥,树体徒长均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开春后要注意开沟排水,达到雨停水干,降低空气湿度。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加内膛疏枝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冬季清理修剪,彻底剪除枯枝病梢,及时清扫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菌源。建园时,避免与李、杏等其他核果类果树混栽。
芽膨大剪期前喷1:1:100倍式波尔多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500倍液等药剂杀灭越冬菌源。
展叶后至发病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喷施下列药剂:
1:1:100倍式波尔多液;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
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
47%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
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25%络氨铜水剂500~600倍液;
20%乙酸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12%松脂酸铜乳油600~800倍液,间隔10~15天喷药一次。
发病早期及时喷药防治,可用以下药剂: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
3%中菌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33.5喹啉铜悬浮剂1000~1500倍液;
2%宁南霉素水剂200~300倍液;
86.2%氧化亚铜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