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如何栽培?请指导 黑木耳的子实体单生为耳状,或群生为花瓣状,胶质,半透明,中凹,背面常呈青褐色,有绒状短毛,腹面平滑,有脉状皱纹,红褐色.子实体直径6-12厘米,厚0.8-1.2毫米,,泡松率8-22倍.从子实体的背面数起为:柔毛层,致密层,亚致密上层,中间层,亚致密下层,子实层。 营养: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其主要营养来源.黑木耳菌丝体在分解,摄取养料时,能不断地分泌出多种酶,通过酶的作用分解纤维素,木质素以及淀粉.此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等多种糖类和钙,磷,铁,钾,镁等无机盐类. 水分:培养基含水量为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85-95%,80%以下子实体生长迟缓. 温度:黑木耳属于中温型,菌丝6-36度,以20-30度最适,在5度以下38度以上受抑制.菌丝分化子实体为15-27度,以20-25度为最适. 光照:菌丝不需要光照,但一定的散射光对菌丝发育有促进作用.子实体需要大量的散射光,而且要一定的直射光(250-1000LX),才能生长出色黑肉厚的健壮子实体. 空气:黑木耳是好气性真菌. 二栽培技术 1、栽培时间:栽培时间的选择是栽培黑木耳成败的关键,与产量高低、质量好差密切相关, 9月下旬至10月底制袋发菌培育,11月长耳.高山地区可适当提早,这段时间比较理想,此时室温在15—28℃,空气对湿度65%左右,且气温渐低,杂菌活动处于低潮,有利于黑木耳菌丝定植吃料,也有利于出耳。 2、原料配比:黑木耳是木腐菌,用木屑作为培养料,其营养成分能满足黑木耳生长发育的需要。适合栽培香菇的树种均适宜栽培袋料黑木耳。松、杉、柏等由于含有油脂、醇、醚等物质,樟科和安定香料的树种也含有芳香性物质,这些树种木屑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栽培黑木耳,否则不宜选用。木屑以8毫米的筛孔一次性粉碎成粒形为好,棉籽壳、稻壳粉也是理想的栽培料。麸皮、米糠等辅料组成培养基。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其配方如下: (1)棉籽壳90%;麸皮8%;石灰1%;糖1%;水适量。 (2)杂木屑64.5%;棉籽壳20%;麸皮15%;红糖1%,石灰0.5%;水适量。 (3)杂木屑78%,麸皮20%,红糖1%,石膏1%,水适量。 3制作工艺流程 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菌丝—刺孔养菌—排场见光—脱袋长耳—采收 拌料:袋栽黑木耳拌料时的含水量比袋栽香菇稍干,以50%—55%为宜。因黑木耳菌丝纤细,发菌较慢,培养料稍干,空隙大,氧含量较充分,可使木耳菌丝明显加快,对后期(出田管理)有利。 .装袋:袋的规格是15*55厘米,厚4.5—5丝的低压聚乙烯;装袋要实,在装袋不变型的前提下越实越好,装袋时间不宜过长,越快越好以防基质酸化; . 灭菌:常压灭菌灶内料温度100度保持10-12小时; 冷却:在空间及四周消毒后冷却至28度以下,方可接种; 接种:接种箱工艺流程:菌种预处理——装入料段、菌种、工具——封闭消毒(气雾消毒30分钟)——接种——套袋——搬至 培养室培养.关键技术环节如下: (1) 菌种必须纯正,粗壮,适龄,菌丝刚发满为最适时期; (2)0 菌种预处理一是要对菌种表面用75%酒精消毒,二是扎紧袋装菌种上部,割除1-1.5厘米的老化层. (3) 抢温接种,灭菌后的菌棒料温降到28度以下时,应及时接种. (4) 每袋接3穴,适当加大接种量(1瓶菌种接15袋菌棒),用整块菌种接入,内松外紧,让黑木耳菌丝迅速恢复生长,占领接种口。接种后用套袋扎好口,转入培养室培养。 (5) 消毒要彻底:培养室应事先打扫干净,用气雾剂消毒或用5%的苯酚或过氧乙酸喷洒墙壁、空间及地面。待药剂的气味散发后,再搬进接种后的菌袋堆成平行堆或“井”字型6-8层。 每袋3.3斤左右. (6) 接种温度应控制在28度以下较好,白天温度较高时利用早晚接种. 4适温培养: 温度对黑木耳菌丝生长影响极大,为使黑木耳菌丝正常生长,必须按照不同的生长期区别掌握室温。菌丝体生长阶段分为:每隔15天左右翻堆一次,如发现有杂菌污染及时处理.并结合堆内翻堆,调整堆内小气候保持空气流通新鲜.菌丝生长不需光线,要提供黑暗条件. 萌发期:即接种后20天内,室内温度头10天以25—28℃为宜,使菌丝在最适的环境中加快吃料,定植蔓延,占领培养料,成为优势,减少杂菌污染,但不宜超过30℃,10天后随着菌丝的生长发育,袋内温度逐渐上升,一般袋温会比室温度高2—3℃,因此要把室温调节在22—24℃。 健壮期:20天后菌丝分解吸收营养能力最强阶段,菌丝呈现旺盛、雄壮,新陈代谢加快,袋温继续升高,室温以20-22℃左右为宜。此时因特别注意散堆,防止气温反常,应加大通风次数。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0.5-1小时. 成熟期:即40天之后,菌丝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即将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袋温逐渐下降保持20℃左右,观察温度变化,栽培户主要靠门窗开关。关门增温时一定要注意温度及时通风,虽然气温下降,但关门后仍可升温,所以应注意菌筒及时散堆,避免“烧菌”。 刺孔养菌:经2个月左右培养菌丝基本发透,耳棒要进行一次刺孔,脱袋后一般孔大2-3MM孔深5MM.可用2-2.5寸园钉制成钉板打孔,每袋菌棒10行,100个孔为宜,打好后,一定要采用三角形,或井字形堆放,有利散热,及空气流通.同时打开所有门窗,创造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菌丝恢复及生理成熟.如果是免脱袋刺孔出耳,则孔大4MM,孔深5MM,孔数130个左右为宜.刺孔养菌时间一般为7-10天.即可搬至栽培场进行出耳管理。 5排场见光 菌棒刺孔养菌有小量耳芽形成后,即进入场地见光培养.这一阶段主要是进一步促进生理成熟,耳芽分化,表面菌丝回缩,为脱袋管理打基础.脱袋标准:刺孔部位耳芽已形成,但还没有长出袋口,否则脱袋时容易将耳芽连袋带走.排场见光大约7-10天. 场地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防涝的田块或草坪作耳场。老场地应进行翻耕暴晒,喷洒杀菌剂消毒.杀菌剂可用石灰.另外对整个场地还要进行喷施杀虫剂. 耳床搭建:整成龟背状畦床,宽120cm,长不限,边沟为人行道。用小木杆或铁丝架成,横杆行距0.30-0。35米以阳光能照到菌棒下端为准(可保证菌棒光照通风的小环境),耳床四周挖好排水沟. 耳棒排场:将耳棒搬至场地摆放在横杆上,每条横杆放置6-7支,采用露天,接受自然光照摧耳,但排场时的气温应稳定在25度以下为宜.棒最好用竹签腾空离地有利通风,同时也防污染. 模式选择:脱袋与不脱袋,重点考虑温度变化,平原地区宜选用脱袋管理,海拔600米以上地区秋栽可不脱袋,但春栽以脱袋管理. 6脱袋出耳管理 大量耳芽形成后随即进行脱袋.场地要保持潮湿.这一阶段的管理重点是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脱袋后2—3天,采用水雾喷带调控基质和空间湿度.喷水的原则是”干干湿湿”,喷水要求细喷,多次喷.喷水的标准是看耳片状态定量.长耳时期,确保耳片膨胀湿润,鲜嫩.耳片干缩营养吸收受阻,影响生长;耳片过湿,影响空气吸收.特别是在温度高于28度时容易流耳,烂耳.通过喷水保持耳片湿润,一般可在每天的10-16时进行连续喷雾.温度较高时,25度以上要早晚喷为宜,采前1-2天停止喷水.每批木耳采收后停止喷水7天左右, 第8天喷次细水,使培养料湿润,待新的耳芽形成后,再继续喷水。耳片八九分成熟即可摘,采一两批木耳,菌筒换头一次,阴面转向阳面,使之出耳均匀。促进菌丝形成子实体,共采摘2至3批.每支菌棒可生产黑木耳鲜品2-3斤合干品0.1-0.15斤。 环境条件:要求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整个场地一般情况下露天,仿段木栽培,只有连续下雨的情况下,需采用薄膜避雨,防止流耳。 技术关键:创造促进耳棒菌丝健状和有利耳片长大的条件.耳棒菌丝生长在适温的情况下,主要是掌握好水份和氧气二个可变因素,已形成原基的难长大.耳棒基质水份适宜,但空间湿度低于80%,耳片容易失水变干,耳片一旦干后就难以生长,要获得高产就必须采取”干干湿湿”有利基内菌丝健状生长;空间通过水雾喷带调控水分,湿度在90-95%,保持耳片正常膨胀,有利耳片生长。 7注意问题 黑木耳木屑袋栽现存的主要问题是霉菌污染。这是因为耳筒缺少像段木树皮的保护层,像香菇菌筒的菌皮层,因此,才会导致病菌感染。另外,黑木耳菌丝纤细,缺乏像香菇菌丝的强壮及抗逆能力,又因黑木耳是胶质菌,在出耳芽以及出耳阶段,如果温度湿度管理不善,通风不良,容易招引致病虫害。因此,我们采用不搭建阴棚,不用薄膜覆盖的露地栽培法,是解决通风、降湿的有效措施,又可避免杂菌及虫害的滋生机会。适当安排出耳时间;在早春气温、湿度、空气等优越条件都偏于黑木耳生长,使耳筒高产、优质得到了保证,使黑木耳代料栽培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产量得到稳定;用科学方法扎出耳孔,使菌筒受刺激不损伤,出耳均匀而整齐,采摘木耳不带杂质。早春雨水调匀,出耳早,转潮快,无病虫害,不须喷洒农药,管理简单易行。木耳质量好,色深肉厚,朵形与段木木耳相媲美,80%达到外贸出口标准。 三杂菌和害虫的防治措施 1、栽培场地:选择向阳避风,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方.场地应经常清理和消毒,可喷撒石灰粉,200倍敌敌畏或敌百虫消毒. 2、加强管理:根据各阶段对温湿度和光照的要求,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利于菌丝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杂菌的繁殖. 3、病虫害防治:杂菌感染的菌棒应及时削掉,然后在伤口涂上石灰(1:100倍液)或退菌特(1:100倍液);害虫的防治可用除虫菊,青藤根,雷公藤,石蒜等无残毒的土农药以及可湿性三氯杀螨砜(1000倍)马拉硫磷(1000倍)。 点击获取更多木耳栽培技术 点击获取更多食用菌栽培技术 |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3 00:25 , Processed in 0.0353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