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术有哪些?请给予介绍 平菇是我国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食用和出口最多的一种食用菌,学名叫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Jacq.exFr.)],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其别名有鲍鱼菇、北风菌、元蘑、白香菇、边脚菇等。而在生产和生活中,“平菇”通常是商品名称,是侧耳属中多个栽培种的总称。 平菇的品种很多,而且每年都有一批新菌种推向市场。常见的平菇栽培种类有: ① 糙皮侧耳:平常所说的“平菇”多指这个种,是目前广泛栽培的种类,主要是低温型和中温型品种。常见的优良品种有平杂17、细胞AX3、新平1012、双耐、天达、江都792、江都8813、黑89、常州2号等。 ② 凤尾菇:原产印度,是一种栽培较为广泛的中高温平菇。常见的品种有平菇831、F327。 ③ 榆黄蘑:又名金顶侧耳,是高温型品种。常见的品种有东北榆黄蘑、农大榆黄96。 ④ 佛州侧耳:从美国和德国引入我国,属中低温型品种。常见的品种有平菇中蔬10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的ACCC50165)和平菇AS5.184(中科院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引自香港中文大学)。 ⑤ 黄白侧耳:又名美味侧耳、紫孢侧耳、小平菇,属中低温型品种。常见的品种有姬菇9008、姬菇9811。 ⑥ 桃红侧耳:高温型品种。常见的品种有福建桃红平菇、江西桃红平菇。 在生产上,平菇品种同物异名现象较严重,应引起注意。 平菇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新鲜平菇含水量为86%~93%,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谷氨酸含量最多,总氮含量为2.8%~6.05%,水溶性糖含量为14.5%~21.2%。干平菇蛋白质含量为21.17%,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量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含有谷物和豆类中通常缺乏的赖氨酸、甲硫氨酸。其他矿物质如磷、钾、铁、钼、锌、铜、钴和维生素B1、维生素C等都有一定含量。据报道,经常食用平菇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压,对肝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软骨病都有疗效。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平菇具有一定的抑制癌细胞增生的功能,能诱导干扰素的合成。药用试验表明,对艾氏癌抑制率70%,小白鼠肉瘤180抑制率80%,因此,平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 平菇的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通过人们对野生平菇的驯化栽培与育种,已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品种。从秋季到冬春,甚至夏季都有适宜生长的种类和品种,少数耐高温的品种还能在南方的盛夏出菇。 平菇和其他食用菌相比,是最易栽培的菌类,能利用多种农副产品下脚料进行生料或熟料栽培,栽培方法简单易行,生长周期短,栽培场地多样化,取材广泛,成本低,见效快,是城郊菇农种植的大宗鲜菇品种。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平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菌丝体:平菇(糙皮侧耳)在试管内的菌丝体白色、密集、强壮有力。气生菌丝发达,爬壁力强,不分泌色素,菌丝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有时在试管中形成小的子实体。 子实体:平菇(糙皮侧耳)子实体覆瓦状丛生。菌盖初期扁半球形,后呈扇形、肾形、浅喇叭形、漏斗形,直径5~21cm,初期颜色为蓝黑色,其后变淡,成熟时呈灰白色至白色、青灰色;肉质,表面光滑,中部下凹的部分有时有白色绒毛或纤毛。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延生,在菌柄交织成网络。菌柄侧生,短或无,内实,白色,长l~3cm,粗1~2cm,基部常有白色绒毛。孢子印白色。在显微镜下孢子无色,光滑,近圆柱形,3~10(11)μm×2. 5~5.5μm。 2.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1) 原基期:平菇菌丝体长满培养料后,就进入光照敏感期。此时菌丝体受到光照刺激,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条件下,培养料表面的气生菌丝生长逐渐减弱,颜色由雪白转暗,菌丝纽结成团,即平菇原基分化的初期。当有黄色水珠出现时,分化出子实体原基,呈瘤状突起。 (2) 桑葚期:原基进一步分化发育,成为小米粒状的菌胚堆,形似桑葚表面,称为桑葚期。一些散生的平菇如柳平、凤尾菇等不形成桑葚期,形成原基后进人珊瑚期。 (3) 珊瑚期:桑葚期经一定时间后,形成珊瑚状的菌蕾群,小菌蕾逐渐伸长,变成不整齐的短杆状,并且中间膨大成为原始菌柄。继续生长之后整丛菌蕾参差不齐,变成珊瑚状。其中只有少数菌蕾能发育成子实体,大部分萎缩。 (4) 伸长期:菌盖和菌柄已有明显区别。 (5) 成形期:菌柄逐渐加粗,菌盖进一步发育长大。 (6) 成熟期:从成形期至成熟期,根据菌盖形态变化及成熟程度又分为几个时期。 ①成熟前期:菌盖展开,菌褶开始出现,孢子也开始形成,中部隆起呈半球形;②成熟中期:菌盖充分展开,边缘开始上卷,出现微波浪式,此期释放孢子最多,以菌盖向上翻卷部分最多;③成熟后期:菌盖开始萎缩,边缘有裂缝出现,孢子大量散落进入尾声。 3.生活条件 (1)营养:平菇属木腐菌,分解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的能力很强,对营养物质要求不太严格,可利用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秸秆等多种代料进行栽培。栽培时一般采用麸皮、米糠、玉米粉、豆粉等来补充氮素,适当地加入磷、钾、镁、钙等矿物质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可增加产量和改进品质。 (2)温度:平菇为低温变温结实性菌类。 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以24~28℃最为适宜。 平菇子实体一般在5~26℃之间均能分化,有的更高些,甚至可达30℃。子实体分化的最适宜温度因品种不同而彼此差异较大。 根据平菇地理分布、发生季节和子实体分化的最适宜温度,一般可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三个生态类型。一般低温型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为10~15℃,如糙皮侧耳、紫孢侧耳等;中温型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为16~22℃,如风尾菇、佛罗里达平菇等,还包括糙皮侧耳中的一些品种;高温型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为24~28℃,最高可达30℃,如盖囊侧耳、桃红平菇、金顶侧耳等。此外,还有一类平菇品种(广温型),子实体分化温度范围较广,适应性强,如广平、双耐、杂17,这些品种在12~30℃都能形成子实体。 平菇子实体分化需要变温条件的刺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大,能促进子实体原基的形成。 在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低时,生长较慢,菇体肥厚;温度高时,菇体成熟快,但菇体薄、易碎,品质差。栽培时应根据气候条件正确选择温型不同的平菇品种。 (3)水分和湿度:平菇属喜湿性菌类,耐湿力较强。 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在65%~70%。如果低于50%,菌丝生长较差,而含水量过高,料内空气少,也会影响菌丝生长。当培养料过湿又遇高温时会变酸发臭,且易感染杂菌。由于不同的培养料的物理性状(吸水性、孔隙度、持水率)存在差异,因此,在配制培养料时,应依培养料不同而做适当的调节,如棉子壳培养料为65%,锯末料为55%,稻草料为70%。 平菇在发菌时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以60%~70%为宜,子实体分化和生长发育时为85%~90%。在55%时生长缓慢,40%~45%时菇体干缩,高于95%菌盖易变色腐烂,也易感染杂菌。 (4)空气:平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氧气。 菌丝生长阶段能忍受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在半嫌气条件下正常生长,但子实体分化及生长发育阶段则需要大量的氧气。不同的品种对二氧化碳的忍受力不同,因此,栽培平菇时应尽可能选用对二氧化碳适应性强的品种。在大规模生产时,发菌的后期应加强通风换气。 (5)光照 平菇的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子实体分化发育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直射光及强光难以形成子实体,如光线不足,原基数减少,分化出的幼小子实体菌柄细长,菌盖小,畸形菇多。平菇菌盖的颜色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如果光照不足,色泽偏浅,如金顶侧耳在3001x的光照下,其菌盖才呈现金黄色。如果光照强度低于l001x,则菌盖呈浅黄色,在10lx时菌盖呈白色。 (6) 酸碱度(pH) 平菇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pH3~9均能生长,但以5.5~6.5为最适宜。一般人们按照配方配料时,自然pH就能满足平菇菌丝的生长发育。平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代谢作用产生有机酸,如醋酸、琥珀酸、草酸等,使培养料pH逐渐下降。在用稻草作培养料偏碱的条件下,培养到形成子实体时,pH已下降到4.8~5.5,另外培养基在灭菌后pH也要下降,所以在配制培养料时,应使pH调到7~8为好,这样偏碱的环境还有利于防止杂菌的发生。 三、栽培技术 平菇过去常采用短段木栽培,但目前主要是采用代料栽培。 代料栽培是指利用农业、林业、工业生产的下脚料(如木屑、棉子壳、稻草、废棉、酒糟等)为主要物质,再加入一定的辅助原料配制成培养料,用来代替传统的段木或原木来栽培各种食用菌的方法。(定义) 食用菌的代料栽培可以广开培养料来源,综合利用农、林业的副产品和下脚料,把不能直接食用、经济价值低的纤维性材料经食用菌的生长利用变成营价值高的食品,这样不但节约了原材料,充分利用了资源,变废为宝,也解决了食用菌栽培与山林抚育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扩大栽培区域,加速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作用) 代料栽培依其对培养料的处理情况,可分为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生料栽培三种。依据栽培的容器可分为瓶栽、袋栽、压块栽培、箱栽、大床栽培。依栽培场地可分为室外栽培和室内栽培。室外栽培可分为阳畦栽培、地沟栽培、露地栽培、树阴栽培等。(方式) 虽然平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只要掌握了一种方法,其他方法便可触类旁通,在这里重点介绍平菇的袋栽。 袋栽:是袋式栽培的简称,又称太空包栽培。它是指在耐热塑料袋中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也是木腐性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主要方法。根据其培养料是否经过热力灭菌分成熟料袋栽和生料袋栽。 袋栽平菇能充分利用空间,减少占地面积,充分利用培育菌丝和栽培出菇的不同设施,有利于控制杂菌和病虫为害,提高栽培成功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栽培方法。 (一)熟料袋栽 熟料袋栽是栽培平菇的基本方法,也是栽培其他木腐性食用菌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优点是菌种用量小,培养料中的养分易于吸收,发菌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较高的温度下也可发菌),产量高,病虫害较易控制。其缺点是接种、灭菌的工作量大,生产成本大,消耗燃料多,受灭菌量的限制,短时间内较难大规模生产。 1.菌种制备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选用的培养料类型,选择适合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并按照常规制种方法、播种时间、生产规模制出大量栽培种。一般栽培1 t原料需要制备8瓶原种。 2.栽培季节的确定 根据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合理确定平菇的播种期。通常根据平菇的特点,把出菇初始期往前倒推30~40d为接种时期,然后再根据市场和生产的具体情况来做相应的调整。 3.培养料选择 根据当地食用菌主要原料的来源和栽培品种对料的适应性,来选择适宜的原料作主料。然后采用科学的配方,进行合理的培养料配制。 栽培平菇的培养料配方:参见课本和相关资料。 (1) 棉子壳98%,蔗糖1%,石膏粉1%。 (2) 棉子壳94%,菜子饼5%,石膏粉1%。 (3) 棉子壳88%,稻草屑10%,过磷酸钙1%,石膏粉0.5%,石灰O.5%。 (4) 玉米芯(或玉米秆、碎稻草)74%,麸皮或米糠24%,过磷酸钙1%,石膏粉0.5%,石灰0.5%。 (5) 高粱壳46%,高粱壳粉35%,麸皮15%,石膏粉1%,过磷酸钙1%,石灰粉2%。 (6) 木屑(阔叶树屑)78%,麸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 (7) 木屑83%,麸皮或米糠15%,蔗糖1%,尿素O.4%,磷酸二氢钾0.2%,石灰0.4%。 (8) 甘蔗渣70%,麸皮或米糠28%,石膏粉2%。 (9) 甘蔗渣90%,麸皮6%,钙镁磷肥2%,石膏粉2%。 (10) 花生壳、向日葵秆、麻秆等,用机器粉碎成屑后使用。料屑75%~85%,麸皮10%~15%,蔗糖1%,尿素0.5%,过磷酸钙2%,石膏粉1%。 4.培养料的处理 所选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根据其性状做适当处理。稻草草茎外表有蜡质层,不利于菌丝分解,一般采用人工切段法、机械粉碎法、堆积发酵法等进行处理。麦草草茎硬,蜡质层更厚,一般采用饲料粉碎机粉碎,但应换上筛孔直径为1 cm左右的特制铁筛,粉碎成短丝片状。玉米芯应机械或人工粉碎成花生米大小。锯末一般加工成颗粒较大的颗粒。 5.培养料的配制 (1)称料:将准备好的原料按配方确定的比例称取。 (2)拌料:配制时,棉子壳、稻草、玉米芯等主料与不溶于水的辅料麸皮、米糠等搅拌均匀,将糖等物质配制成水溶液的形式加入。搅拌均匀,经多次翻堆,让培养料充分吸收水分。 (3)调节含水量:依据培养料物质性状的不同,调节到合适的含水量。一般掌握“三高三低”,即:①基质颗粒偏大或偏干,水分应多,反之应少;②晴天水分蒸发量大,水分应略高些,阴天则应偏低;③拌料场地吸水性强,水分应调高,反之应调低。用棉子壳培养料拌料时,用手抓起一把拌好的原料,紧握一下水能从手指缝渗出,滴而不成线时,含水量为65%左右;仅有水痕出现,含水量为60%左右。此外,料拌好后必须堆成一堆,让水分充分渗入原料。 (4)测定pH值:料拌好后用pH试纸测定其pH,一般pH7~7.5为宜。如果偏碱,用柠檬酸来调节;若偏酸,用石灰粉调节。 6.装袋灭菌 塑料袋选用宽22~24 cm,长40~50 cm规格的袋子。 (1)装袋 一般袋栽要让袋子两头出菇,在装料前先用口圈及纸、绳扎住袋子一端,以便装料时节省时间,这项工作在种菇的闲暇时就应准备好。具体做法是在剪好的筒料一端套上口圈,然后将袋口入口圈处翻下,再盖上一层牛皮纸,用细绳或胶皮套扎住即可。装料时松紧度要适宜,一般边装料边用手压实,装至离袋口5~6cm时,停止装料,用手轻轻压平表面,用直径约2.5 cm的尖木棒在袋料中间打一洞,再封住袋口。装料时不宜过紧,太紧灭菌后袋子容易受热胀破,并且透气性太差,菌丝生长太慢;也不能太松,过松料与袋壁留下许多空隙,容易出现周身出菇现象,造成营养浪费。最好是装料后袋子挺直而不弯曲,两头料装的比中间要略紧一些。 (2)灭菌 装好的料袋不宜久放,应在4 h之内进行灭菌。特别是高温季节,尤其要注意,否则培养料在高温下,微生物繁殖迅速,很快会使培养料发生酸败。大规模生产时一般多采用常压蒸气灭菌法。料袋进入常压灭菌仓时,应堆放好,不要太挤,要留有蒸气通道,让蒸气在蒸仓内有回旋的余地,避免造成灭菌的死角。 7.接种 灭菌后的料袋趁热放入接种室冷却,然后按接种室空间,用药剂进行熏蒸消毒。当料袋温度下降到28℃以下时,就可接种。灭菌后的料袋不宜放置太久,否则感染杂菌的机率就会增大。 接种时,将瓶口上的菌种弃之不用,用镊子把菌种取出接入料袋内。接种时,最好2~3人一组,解袋口、接种、封口连续进行。整个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快,尽量缩短料袋口暴露的时间,防止杂菌的污染。 8.发菌 接好菌种后的料袋(称为菌袋),应立即搬入培养室内进行发菌。所谓发菌就是指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来促进菌袋中的菌丝正常生长的过程。发菌时期主要是调温、控湿、通风和防止杂菌污染。适时播种,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发菌,在生产上是十分重要的。在培养室里菌袋的堆放形式要看天气状况而定。气温高时,应堆码稀疏一些,堆码的层数不可太多,有利于散热,否则会出现烧菌现象;气温低时,可以堆码较厚,有效利用菌袋自身产生的热提高温度,促使菌丝正常生长。一般来说,菌袋内的温度比培养室里高2~3℃。在管理上要经常观察堆内的温度变化,特别是高温季节,尤其要注意。 (1) 培养室内温度、湿度的调节:培养室温度以控制在22℃为宜,当培养室的温度超过28℃时,应打开门窗适当通风换气,降低室温。当外界气温也很高时,应将堆码的菌袋散开,尽量降低菌袋的温度。培养室的湿度一般控制在70%左右,最好干燥一点。 (2) 通风换气:菌丝生长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和排放二氧化碳,因此,要结合室内的温度、湿度调节,进行通风换气。气温高时在早晚通风,气温低时在中午短时间换气。 (3) 检查发菌情况:接种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培养4~6d,就应逐袋检查接种质量、菌种是否成活。菌种未萌发的,应重新补接。还要检查菌袋是否被杂菌感染,发现感染严重时,应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处理。通常在生产中会出现以下情况: ① 栽培种感染:其特征是接种3~5d后菌袋大批感染,而且杂菌分布在菌种块周围和培养基的表面上。解决的办法是尽快把污染袋重新灭菌接种,并严格检查菌种质量。 ② 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感染:其特征是接种7d以后,菌袋逐渐大批量感染,霉菌的菌落分布在菌袋的上、中、下部位的表面上,打开菌袋,料的中部也存在杂菌感染。解决措施是把污染袋重新进行灭菌、接种。 ③ 接种操作不当造成的感染:其特征是菌袋有少部分发生感染,霉菌菌落星星点点分布在培养料面上,这是操作不慎造成的感染。一是接种工具、双手未严格消毒;二是接种箱(室)消毒不彻底,造成杂菌孢子密度大引起的;三是封口纸未封严,在搬动、培养阶段外部杂菌从袋口封纸处的空隙入侵培养料。解决的办法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④ 培养期间感染:培养中期平菇菌丝已经生长了5~8cm时,成批出现菌袋中部感染杂菌。通常原因是培养料温度或水分偏高或灭菌、接种和培养过程中弄破塑料袋而引起的污染。在培养室要注意消灭老鼠和蟑螂,在搬动料袋过程中防止刺破袋。 9.出菇管理 在适宜温度下,通常25~35d菌丝即长满菌袋。几天后,菌袋表面菌丝开始分泌黄水,紧接着菌袋表面开始出现小的原基,这时就应把菌袋搬进菇房或室外出菇场进行出菇管理。 (1)菇房:栽培平菇的菇房具有多样性,它是可供生产食用菌子实体的建筑物,如地上菇房(空房屋、地上大棚等)、地下菇房(地窖、防空洞等)、半地卜菇房(半地下菇棚、地沟等)。地上菇房有利于通风透光,但不宜过大,否则管理不便(通风换气不均匀,不利于保湿,温、湿度不好控制)。也不宜过小,否则利用率太低,成本太高。地下菇房冬暖夏凉,便于保湿保温,便于周年生产,但通风条件差,易发生病虫害。半地下菇房最为理想,既能保温保湿,又能克服地下菇房通风不良的毛病。 栽培平菇最好的菇房是半地下塑料大棚。半地下菇棚的主要优点是成本低,保温、保湿效果好,便于栽培管理,更适合平菇的生长发育,因此,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它的建造方法是:挖0.8~1m深,然后在四周打1m高的土墙,土墙的厚度多为0.6~O.8cm。大棚宽度多为3~3.5 m,长度多为20m左右。然后用大拇指粗的竹竿,每隔1m搭成拱形。为了增加力度,拱形之间再用竹竿固定,下面再用两根较粗的竹竿顶住,两顶竿之间的距离为0.8m,上面盖上塑料大棚膜和草帘。大棚膜如果用无滴膜效果更佳,投资更合理,该膜可用2年。挖土时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太浅不利于冬天保湿保温,太深通风换气不良,容易长畸形菇和发生病虫害。按照这种方法建造的菇棚,每建一个投资不到1000元,却能投入2t原料。 (2)出菇期间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① 温度控制:一般情况下菌丝长满后应给予低于20℃的温度和尽量大的温差,有利于刺激原基的形成。平菇子实体发育期间的温度会影响菌蕾生长的快慢,影响到菌盖的颜色。如佛罗里达、杂17等为白色中温型品种,在20℃以上出菇,菌盖为白色,在15℃以下低温,菌盖色泽变为黄褐色。通常情况下,温度越低,子实体生长越慢,但菌盖肥厚,菌盖色泽越深,品质也越优。温度高时子实体生长快,色泽浅、肉薄、疏松、柄长、易破碎、品质差。 ② 湿度的管理:在出菇阶段,每天注意水分管理,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用喷雾器对菌袋、空间和地面喷水。气温高或空气干燥时,可向地面泼水,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保持地面湿润。 ③ 通风换气: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时耗氧量大,对二氧化碳浓度敏感,当室内通风不良时,易造成菌盖小、柄长的畸形菇。在菇房通风换气时,也不要通风过于剧烈,以免吹干菇蕾。 ④ 光照控制:在子实体生长期问,也同样要注意光照,栽培场(室)太暗:形成的菇蕾易发育成树枝状的畸形菇,同时也影响菌盖的色泽,所以栽培场所要有适当的散射光。 10. 后期管理 平菇出菇潮次分明,每潮菇采收后,要将菌袋口残留的死菇、菌柄清理干净,以防腐烂招致病虫害,然后整理菇场,停止喷水,降低菇场的湿度,以利平菇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7~I0d后,又开始喷水,仍按第一潮出菇的管理办法进行。 当平菇出完2~3潮菇后,菌袋因缺水而变软,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耗,pH也会因新陈代谢物的产生而有所下降,出菇变得稀少。若再进行催蕾也能出菇,但菇体小且不齐,转潮次数虽多,经济效益低下。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产量,就必须补充养分、水分等,甚至改变出菇方式。常采用菌袋浸泡补水、注水器补水、覆土补水补养以及抹泥墙栽培等方法进行,其中以抹泥墙效果较好。 抹泥墙出菇法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把出过几潮菇的菌袋搔菌后脱袋,然后用含1%石膏粉和1%过磷酸钙的干净水和泥。所用的土最好是菜园土或刮去表层土的干净土。和泥时有时也加上一些杀菌剂如多菌灵、克霉灵或生石灰,以抑制土壤中的杂菌生长。用这样的泥像垒墙似的把脱袋后的菌袋一层泥一层菌袋砌起来,砌成4~8层,再用泥把菌墙两面抹成泥墙,并在墙顶部抹成水槽或直接隔一定距离捅上一个眼,以便注水时用。这样处理就会使菌袋充分得到水分、养分以及土壤中大量矿质营养元素的补给,从而生长出朵形更大、菌盖更厚、产量更高的平菇来。一般抹泥墙后,菌袋仍可继续出3~4潮菇。抹泥墙出菇要非常注意一点,不要喷水喷得太大,把泥弄到菇上,从而影响菇的销售。最后把出完菇的泥墙倒在田里又是非常好的菌肥。 (二)生料栽培 生料栽培是用没有经过任何热力杀菌的培养料,采用拌药消毒栽培食用菌的方法,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低温季节大规模栽培平菇的主要方法。 生料袋栽平菇的主要优点是:培养料不需要高温灭菌;接种为开放式,不需要专门的设施;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省工、省时、省能源,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不受灭菌量的限制;管理粗放,对环境要求不严格,投资少,见效快;发菌可室内外进行等。其缺点是:不适合在高温地区和高温季节栽培;菌丝体容易受到培养料中虫卵孵化成的幼虫啃食为害;对培养料的新鲜程度和种类要求较严;拌料时对料中的水分要求一定要适宜;要求接种量大;料中必须拌有消毒剂如多菌灵或克霉灵等。 生料栽培的方式很多,目前常用的有袋式栽培、室内床栽、室外阳畦栽培、地沟栽培、半地下菇棚栽培以及农作物的套种。 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袋式栽培,袋式栽培的主要步骤与熟料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培养料不经过灭菌这一过程。具体方法如下: 1.菌种制备 生料栽培应选择抗逆性强的低温型品种,所使用的菌种要求菌丝生长旺盛,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非常强。所制备的菌种量要高于熟料和发酵料,播种量一般为10%~15%,lt原料需20瓶左右的原种制成栽培种后方可满足使用。 2.栽培季节的确定 平菇生料栽培应选择气温较低、湿度较小时进行,因为这时环境中病原菌和害虫数量较少,栽培成功率较高。南方一般选择在11月底至翌年3月初,北方一般在10月上旬至翌年4月。 3.原料选择、处理 生料栽培对原料要求较为严格,多采用新鲜、无霉变、无虫卵的棉子壳、玉米芯等,配方中含氮物质加入量应适当减少,以减少杂菌污染。料的处理与前面相同。 4.拌料 生料栽培拌料时要严格控制添加的水分,一般比熟料栽培宁少勿多。将培养料拌好后,喷入氧化乐果杀虫,然后加入O.1%的多菌灵或克霉灵。添加方法通常是按培养基干料重的0.1%~0.2%,加适量水溶解后以喷雾的方式加入,边喷边翻拌。 5.装料、接种 生料接种时多采用层播。先将袋的一端用绳扎好,将另一端口打开,放一层菌种于袋底,厚度约1cm,然后装培养料,装至袋长1/3处时,播一层菌种,厚度约1cm,再装培养料至袋长2/3处,接一层菌种,方法同上,装培养料至袋口,以袋子能扎紧为准,最后在料面播一层菌种,均匀散在料面,与底层菌种量相同,随后在料袋中央打孔,最后将袋口扎紧。这样,一个4层种、3层料的培养袋就做好了。若要缩短发菌时间,或塑料袋较长时,可按5层种、4层料播种。菌种使用量为干料重的15%左右。 生料袋栽接种尽可能在周围环境较卫生、较少灰尘的地方进行,场内尽可能避免苍蝇等害虫的侵袭,以减少污染率。生料栽培在新场地更易获得成功。 6.发菌 生料栽培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发菌,而影响发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温度,其次是通风换气。 装袋播种以后,把袋子搬运到消过毒的培养室或场所中,有时也可在遮阳条件下的室外直接发菌,将袋子平放到地面或架子上发菌。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常常要把袋子在地表堆放数层,垒成菌墙,堆放的层数应根据培养环境的气温来定。0~5℃时可堆放菌墙4~6层,5~10℃时可堆放3~4层,10~15℃时可堆放2层,15℃以上时一般不堆放。 此外发菌初期还应及时翻堆,以防料温升高过快、过高烧死菌种或引起杂菌污染。 生料栽培时,一定要低温发菌,而不要在20℃以上发菌,这样做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一般料温比较稳定时,才可堆放较高的菌墙。翻堆的次数应根据菌袋堆放的层数和环境的温度而定。一般情况下,发菌初期翻堆比较勤,每2d翻一次,十几天后,则每隔5~6d翻一次。一般22~30d就可长满菌袋。 温度太低时,发菌时间稍延长些。 生料发菌时还要非常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通风换气的问题。随着菌丝的快速生长,应不断加强通风换气,并在避光条件下培养。 在同样的环境发菌时,一般生料栽培的菌袋比熟料栽培的菌袋要快一些,特别是在低温下要快得多。因为生料栽培时,播种量大且培养料能发酵升温。 因此我们在大规模生产时温度低的季节才用生料栽培,而在温度高的季节采用熟料栽培。 7.其他 生料栽培的出菇管理、采收和后期管理同前面所述的熟料栽培基本一样。 (三) 发酵料袋栽 发酵料袋栽也叫半熟料栽培,是指培养料不经高温灭菌,而靠堆积发酵,用巴氏消毒法杀死其中大部分不耐高温的杂菌和害虫后,再进行栽培的方法。 发酵料栽培平菇具有栽培工艺简单、投资少、杂菌污染率低的特点。 1.菌种制备:同生料栽培。 2.栽培季节的确定 发酵料栽培的原料未进行灭菌处理,只是在发酵过程中抑制和杀灭了部分有害的微生物。因此,栽培期要避开高温季节以控制杂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宜在秋末到早春进行栽培,以秋末栽培为最好。一般秋季南方在11月、北方在9月中旬后,春季在2月初开始栽培。 3.培养料的选择 培养料需选择新鲜、无霉变的棉子壳、玉米芯、秸秆粉等。培养料配制时需在配方中加3%的石灰粉,以调节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抑制杂菌的生长,pH控制在7.5~8.5。 4.堆积发酵 堆积发酵又称堆制,过去一直应用在双孢蘑菇栽培中。近年来也将其应用在平菇原料的处理上。 在食用菌生产中,危害最大的杂菌是木霉、青霉、曲霉。这些杂菌的分生孢子在30℃时萌发和生长得最好,当温度升到40~50℃时,孢子就不萌发。杂菌的孢子对热的抗性很强,原因是杂菌孢子处于休眠状态时,酶的生理活动几乎停止,新陈代谢处于最低水平。细胞内的水分以结合状态存在,自由状态的水分很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在较高的温度下能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必须在高压蒸气或高温下才能杀灭杂菌孢子。如果杂菌处于营养生长阶段,细胞内生理活动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受热后蛋白质极易变性凝固而死亡。应用这一原理,在培养料堆积发酵过程中,控制温度由低到高,诱使杂菌的孢子大量萌发形成菌丝体,然后又利用发酵逐渐升高的温度杀死杂菌的营养体,由此达到控制杂菌种群数量的目的。 搞好培养料的堆积发酵,是防止杂菌污染的一个有效措施。但培养料在堆积发酵过程中,由于料堆的深浅度不同,各层的温度也不一致。另外,在操作中翻料不均匀,处于低温层的杂菌未被杀死,接种后会大量繁殖,危害菇的生长。如果将发酵后的培养料用高温再灭菌2~3 h,效果会更好。环境温度也是影响发酵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堆温的上升。在低温季节培养料发酵,气温低,堆温不易升高,达不到巴氏消毒的效果,应采取其他的消毒方法抑制杂菌的生长。因此,培养料在发酵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升温要快,温度要高;二是翻堆时要将料里翻外,外翻里,避免发酵不均匀或夹带生料,必须保证发酵的质量。 培养料的堆积发酵具体步骤包括预湿、建堆、翻堆、质量检查。 (1) 建堆 按培养料的配方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加水预湿,调好水分后建堆,料堆高1m,宽1.5~2m,长不限定。四边宜陡,做好堆后,将四周轻拍,然后用较粗的木棒在堆上插一些竖直气孔,直通堆底,可改善堆内通气。为防日晒雨淋,在料堆的顶上覆盖草帘,如覆盖薄膜应定时掀开,以利通风换气。 (2) 翻堆 建堆后,一般在2~3d堆内温度迅速上升到55℃以上,甚至可高达65℃以上。原则上堆内的温度必须在60℃以上保持6~8 h才可翻堆。翻堆时,从堆的横断面上可看到大量的雪花状白色放线菌,这些放线菌起着提高温度、降解培养基质的作用。前后翻堆共l~2次,为了使整个料堆都能在有氧状态下发酵均匀,翻堆时要认真仔细,将堆外层和堆内层拌和均匀后,与堆中间层调换位置。每次翻堆后,由于补充了氧气,料温会再次上升,杀死堆中的杂菌和害虫,少数害虫会爬出停留在堆的表面,可用800倍液敌敌畏喷洒堆的表面,并立即覆盖上薄膜,熏闷12 h再拆堆。发酵后的培养料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为平菇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堆料的质量检查 发酵好的培养料气味正常,不发酸,不发臭,不发黏,无霉变,湿度适中。料偏干时常有大量白色的放线菌出现。需用洁净水进行调节,也可用1%的石灰水调节到适宜的湿度,然后再装袋。 5.装袋和播种 发酵料栽培的装袋和播种同生料栽培基本一样,有时为了促进菌丝快速生长,可在打孔时打2~3个,以利通气。 6.发菌与出菇 一般在低温下发菌,环境温度不超过24℃,能有效地控制杂菌的生长。发菌期间每隔7 d左右翻一次堆,使菌袋温度均匀,菌丝生长整齐。第一次翻堆时一般在接种部位用针刺孔,以利透气。发菌期间还要经常检查。 一般在接种后30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菌袋,当料面出现原基,表明菌丝已经生理成熟,就可将菌袋搬入栽培场地,进行出菇管理。 7.采收和后期管理 发酵料袋栽平菇的采收和后期管理与熟料袋栽、生料袋栽基本相同。 四、采收与分级 (一)采收 平菇的采收时间以菇体发育成熟程度为主要依据,并结合产菇温度和销售情况、消费目的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以鲜销为主的平菇,应在菇体发育成熟的初期和中期,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孢子未弹射时采收。此时菌盖边缘韧性好,破损率低,菌肉厚实肥嫩,菌柄中实柔软,纤维质低,产品外观好,宜贮藏,商品价值高。 用于加工制罐头的平菇,则在子实体成熟早期采收。 采收过早,产量低;采收过迟,菌盖反卷开裂,菇柄硬化,菌肉老化,鲜味减退,大量孢子弹射,降低了产量,从而影响平菇的商品价值。因此,合理地适时采收十分重要。 采收前3~4h一般要喷一次水,以使菌盖保持新鲜、干净,不易开裂,但喷水不宜过大。采收时通常一手按住菇柄基部的培养料,一手捏住菌柄轻轻拧下,但切不可硬拔,以免将培养料带起,影响下潮出菇。有条件时,最好一手握着菇柄,一手用刀在基部将菇轻轻切下。 (二)分 级 平菇在国内市场以鲜销为主,对上市的鲜平菇没有严格的分级标准,消费者购买时以质论价,也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 我国的平菇出口多以盐渍为主,外贸部门有一定的分级标准,根据盐渍菇菌盖的直径、菌柄的长短、菌盖的颜色、菌肉的薄厚及破碎率将其分为三级: 一级:平菇菌盖直径1~5cm,菇色自然,菌盖肉厚,菇体破碎率小于5%,无杂质霉变。 二级:菌盖直径5~10 cm,其他要求同一级标准。 三级:菌盖直径大于10 cm,破碎率小于5%,无杂质霉变。 点击获取更多平菇栽培技术 点击获取更多食用菌种植技术 |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5 16:35 , Processed in 0.0364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