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嫁接前的准备工作
1、接穗的培育。种芽催出后撒播于河沙或精细整理的苗床上或育苗盘中,密度以出苗前后叶不搭叶为度,种籽间距1.5-2厘米,播后覆土盖膜。
2、砧木培育。葫芦的种子皮厚,发芽率低,应用55℃温水浸种,搅拌后浸种36-48小时,用干布搓去种皮上的粘液,嗑籽后置于30-32℃条件下催芽,发芽后播种于营养钵中。苗床管理同西瓜常规育苗,但应及时除去其生长点,促使胚轴增粗。
3、适期播种砧木与接穗。为使砧木与接穗嫁接适期相遇,砧木应比接穗提前7-10天播种,即当砧木出苗时播种发芽接穗。一般而言,早熟栽培以1月底至2月初,春栽以2月底至3月初,秋栽以6月中旬播种砧木为宜。
4、嫁接场所。要求在背风向阳高燥处建棚,且遮阳防直射光,以保持棚内温度20-25℃(以25℃为宜)相对湿度80%以上。
5、嫁接用具。⑴刀片:选用锋利的剃须刀片,用作切削接穗的接合面。⑵竹签:插砧木孔用,多用竹筷削成,长7-8厘米,粗细与接穗下胚轴相当,先端渐尖,断面呈"马耳"形。⑶苗厢:用于装运瓜苗。⑷其他:喷雾器、水桶、喷水壶、铲子、遮阴材料、干湿温度计等。
二、顶插嫁接方法
应考虑"三个"有利:即有利成活、有利操作和有利管理。当砧木第1片真叶刚展开,接穗子叶刚伸展转绿时为*嫁接期,应选择无风、气温较高的天气,集中人、物力突击嫁接。嫁接前对砧木和接穗以及嫁接场所喷施瑞毒霉等杀菌剂1次,且浇足苗床和砧木钵体底水。具体操作法为:先用左手拇指与食指,从子叶基部捏住砧木的茎,然后将竹签斜面向下,从砧木一侧子叶中脉与生长点交界处沿胚轴内表皮呈45度斜插1厘米的孔,以握茎手指略感竹签为度。接着将接穗两片子叶合拢捏紧,使苗茎放在水平面上后,用刀片自子叶下1厘米处,削成长0.8-10厘米的斜面接口,然后拔出竹签,立刻将斜面向下,插入砧木插孔中。
嫁接时应注意:*,砧木苗应壮实,插孔不能过大,切勿损伤胚轴表皮,以使插穗插入后有一定压力。第二,所用刀片必须锋利,使切面平直,以利与砧木孔紧密结合。第三,砧木与接穗刀口接触面不小于0.8-10厘米。第四,将接穗带皮插入插孔一点,以减少水分散失。第五,动作要轻、快、准、随拔竹签随插接穗,且保持嫁接口清洁。第六,随嫁接随扣小拱棚遮阴保湿、保温。
三、嫁接苗的管理
精心管理是提高嫁接苗成活率的关键,特别是嫁接后前6天的环境条件,对嫁接口的愈合和促进嫁接苗的生长至关重要,管理要点基本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嫁接后前3天):密封保温遮光保湿,使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以塑膜上挂有水珠为度)。温度白天25-30℃,夜晚20℃左右,不低于18℃。
第2阶段(嫁接后4-6天):此时已进入融合期,既要防止接穗凋萎,又要逐渐降低湿度,掌握在早晨和傍晚,湿度较高时短时间通风排湿,并揭去遮盖物以使嫁接苗接受散射光,做到通风排湿与增光时间由短到长。通风应两侧通风,勿两头通风。白天温度控制在25℃左右,夜间18-20℃,相对湿度85-90%。
第3阶段(6天后至移栽前):6天后嫁接苗新叶开始生长,白天气温以25-30℃,夜间以不低于15℃为宜,相对湿度80-90%,同时要逐渐增加透光时间,阴雨天不遮光。10天后嫁接苗基本成活,可按常规进行管理,仅在晴天中午前后短时遮光。移栽前7天,白天气温22-25℃,夜晚不低于12℃,气温高于40℃或低于10℃均影响成活率。所以应做到晴天遮光防高温,夜间覆膜防低温。另外在精心管理好嫁接苗温、光、气、水的同时,要及时摘除由砧木叶节中萌生的不定芽,以消除因芽生长迅速与接穗争夺养分而影响接穗苗成活之隐患。但在操作时切勿损伤子叶和松动接穗。
四、嫁接栽培管理要点
嫁接苗因其根系发达,长势更旺,所以栽培上应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方能充分发挥嫁接苗的综合优势。
1、培育健壮嫁接苗。其标准为:一是砧木与接穗接合面大,伤口愈合好,表面较平整,结合部粗壮。二是定植时接穗下胚轴基本与砧木一样粗,下胚轴总长8-10厘米,其中接穗下胚轴长度约占1/5。三是有2-3片真叶。四是根系木质化程度低。
2、适时定植。为防砧木根系老化,影响栽植后成活和前期生长,一般应于嫁接后20天左右,叶龄2.5-3叶时定植。
3、适当稀植。适当稀植既利高产,又能减少用苗量而节约成本。一般以亩栽250-400株进行多蔓整枝为宜。
4、及时除萌。嫁接苗移植后,砧木上可能萌发出不定芽,应及时除掉(结合除掉砧木子叶),以免影响嫁接苗的正常生长和果品品质。
5、防接穗自根。接穗自根将失去嫁接栽培防病的意义。为此,移栽时嫁接口必须高出地面,压蔓只能明压,以防止接穗自根。
6、适当减肥。嫁接苗因其改变了西瓜苗固有的特性,长势特旺,为防止生长过旺和疯长,以利坐果,应适当减少底肥和前期用肥量,一般减少总用肥量30%左右。
7、注意防治病虫危害。嫁接苗可有效地防止枯萎病等土壤传播病害,但炭疽病、疫病和急性凋萎病等病害以及有些害虫仍会发生,所以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