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如何栽培结球生菜

2020-12-29 21:06| 发布者: 种地网| 查看: 474| 评论: 0

摘要:   生菜为菊科1年生或2年生蔬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生菜亦称莴苣,按食用部分可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结球莴苣即西生菜或结球生菜,是叶用莴苣的一种,在西方国家称之为色拉蔬菜,主要用于生食 ...
生菜种植技术 

  生菜为菊科1年生或2年生蔬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生菜亦称莴苣,按食用部分可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结球莴苣即西生菜或结球生菜,是叶用莴苣的一种,在西方国家称之为色拉蔬菜,主要用于生食,也可用来做凉拌菜,口感脆嫩。近年来,结球生菜在北方逐渐被人们接受,其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 结球生菜为喜冷凉、忌高温作物,种子在4℃以上可发芽,以15~20℃为发芽适温。幼苗能耐较低温度,在日平均温度12℃时生长壮健,叶球生长*适温度为13~16℃。不过目前有些结球生菜的品种可耐高温,但在雨季前*能及时采收。

  2.光照 结球生菜为长日照作物,在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阳光。光线不足易导致结球不整齐或结球松散。

  3.土壤 虽然叶用生菜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但为了获得良好的叶球,结球生菜必须选择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若土壤偏砂瘠薄、有机肥施用不足,易引起各种生理病害发生。

  4.水分结球生菜根系入土较浅,在结球前要求有足够水分供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结球后要求较低的空气湿度,若土壤水分过多或空气湿度较高,极易引起软腐病。

  二、品种

  生产中多选择耐热、早熟的品种,如皇帝、京优1号。如要求叶球较大,可选用阿尔盘中熟品种。

  三,栽培技术

  1.播种期的选择结球生菜喜低湿度及冷凉的环境,秋季栽培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也可以早春在保护地育苗, 4月下旬至5月中旬定植。

  2.播种育苗 先将种子浸几分钟后用湿布包起来,注意通气,放于15~20℃环境中催芽,经2~3天发芽即可播种。营养杯育苗法用种量少,苗成活率高,苗壮,而且定植时保持根系完好,定植后生长快,包心早。营养杯育苗土配方为泥土6份、堆肥3份、谷壳(或蛭石) 1份,并加入少量硼砂,混匀后入杯。每杯播2~3粒种子。播后覆盖1层薄土,再盖稻草,淋足水分。另外,有的地区用穴盘育苗,成苗效果也很好。

  3.苗期管理 播后2~3天出芽即可揭去稻草,揭草不及时易产生高脚苗。夏季播种育苗,要搭阴棚,既可防雨水冲击,又可遮阴。出苗后,每天早、晚淋水。播后约2周进行间苗,除去弱苗、高脚苗,保留1株健壮的苗。苗龄 15天后可施稀薄尿素。一般苗期25~30天。

  4.整地定植 定植前细致整地,施足基肥,使土层疏松,以利根系生长和须根吸收肥水。早熟种采用双行栽植,行距35厘米,株距25~30厘米,亩植4000~5000株,中熟种及晚熟种适当疏植,以便充分生长。可采用高畦栽培,行距40厘米,株距30~35厘米,亩植3000~3700株。定植后3~4天,每天早、晚适量浇水以提高成活率。若发现缺株,应及时补苗。

  5.田间管理 结球生菜生长期较长,要分几次追肥,一般7~10天追肥 1次。定植后4~6天薄施速效氮肥,以促进发根和叶生长。开始包心时,要增施钾肥。在植株封行前,要施重肥,每亩用复合肥20公斤加氯化钾7.5公斤,可在两行之间开浅沟施入,再覆土,避免肥料接触根系。定植至开始包心(莲座期)可用淋灌或浇灌,保持土壤湿润。进入莲座期,要严格控制水分,避免病害发生。结球期忌畦面积水或植株接触水分,故不可采用淋水或喷灌,可采用“跑马式”沟灌或在行间淋水。采收前15天应进行控水。结球生菜根系浅,中耕不宜太深,以免损伤根系,中耕应在植株封行前进行。日本大面积栽培结球生菜时,采用覆盖黑色地膜方法,对于降温及保湿、防止肥料流失及杂草产生有很好效果。

  6.采收结球生菜从定植至采收,早熟种约55天,中熟种约65天,晚熟种75~85天。但以提前几天采收为好。采收标准,可用两手从叶球两旁斜按下,以手感坚实不松为宜。收获前15天控水。收获时选择叶球紧密的植株自地面割下,剥除老叶,留3~4片外叶保护叶球,或剥除所有外叶,用聚苯乙烯薄膜进行单球包装,并及时转入冷藏车厢运出销售,运贮适宜温度为1~5℃。

生菜种植技术 
 

相关阅读

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桂ICP备14001967号-1|栽培技术|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种植技术|农药价格|肥料价格|养鱼技术|茶叶知识|种地网

GMT+8, 2024-11-23 00:49 , Processed in 0.0268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