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质选择
用于无土育苗的基质很多,常用蛭石、草炭、珍珠岩、岩棉、锯末、稻壳、炉灰渣等。它们有些可单独作为基质育苗,如蛭石、草炭、珍珠岩、岩棉等。但一般来说,将几种基质按一定的比例混配后进行育苗,效果更好。根据试验,用2~3份草炭和1份蛭石混合作为基质,综合效果比较理想。用蛭石作为覆盖种子材料,既保温,通气性又好,有利于出芽。
2、无土育苗的营养液的管理
营养液配方:
配方1:(葛晓光,1982):每1000公斤水中加入尿素450克(400~500),磷酸二氢钾500克(400~900),硫酸镁500克,硫酸钙700克,硼酸3克,硫酸锰2克,钼酸钠3克,硫酸铜0.05克,硫酸锌0.22克,另加柠檬酸铁浓度为3~5ppm。该配方适于全过程育苗和无土栽培。
配方2:每1000公斤水中加入硫酸镁500克,硝酸钙95克,硝酸钾810克,磷酸二氢铵155克,硼酸3克,硫酸铜0.05克,硫酸锌0.22克,硫酸锰2克,钼酸钠0.02克,铁浓度3~5ppm,适于育苗或栽培,为通用配方,价格较高。
配方3:每1000公斤水中加入复合肥(NiaPisKiz)1000克,硫酸钾200克,硫酸镁500克,过磷酸钙800克,再加配方1的微量元素。该配方适于各种蔬菜育苗。
无土育苗和床土育苗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播种量、播种方法、温光管理等。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无土育苗的技术关键是营养液的管理。在育原苗阶段,为简化配方,降低成本,营养液也可不加微量元素,只有大量元素配成。育成苗时则要用高磷全元素配方,以促进花芽分化,提高育苗质量。播种后出苗前可浇清水或营养液,出苗后必须浇营养液,否则会影响秧苗正常生长。在早春育苗时,如不加热地温,则所浇营养液应预热到25℃,以免降低苗床温度。无土育苗在定植前5~7天应进行适当少供液,放大风等适应性锻炼。
3、无土育苗的灌溉方法
无土育苗的灌溉的方法是与施肥相结合的,机械化育苗可采用双臂行走式喷水车,每个喷水管道臂长5米,安排在育苗温室中间,用轨道移动喷灌车,可自动来回喷水和喷营养液。
4、机械化育苗的主要设备
精量播种生产线是由一台机器连续操作,它主要完成从基质消毒、混拌、装盘、压孔、播种、覆盖蛭石、镇压到喷水等一系列作业。整个生产线主要由光电系统自动控制操作,当育苗盘在传送带上行走时,光电管受到感应,控制各项操作系统进行。与这种机器配套的育苗穴盘,长54.6厘米,宽27.5厘米,根据孔穴数量和孔径的大小不同,可分为50孔、72孔、128孔、200孔、288孔、392孔、512孔和648孔等8种规格。精量播种生产线可根据不同型号的育苗盘和不同粒径种子,选用相应的播种机,进行精量播种,每穴1粒。这一生产线只需4~6人操作,每小时可播种700~1400盘。与精量播种机配套的机器有种子包衣机械,就是给直径1~10毫米的种子包上一层种衣,制成大小一致的种子。由于种子重量增加,便于精量播种,节约人力、种子,又可为种子萌发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播种后要放入催芽室,到出苗前将播种盘放到温室或大棚内,维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出苗就会均匀一致。
5、苗期管理
播种后用喷壶浇透水,并在苗盘(床)表面覆盖一层报纸(也要喷湿)保湿。
光照管理:光照是影响光合作用重要因素,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幼苗叶温,冬春季节光照弱,苗距不可太小,必要时还要增加补充光照。夏季育苗,为了降低叶温,要进行遮光处理,在温室或大棚中用遮阳网遮光。
温度管理:育苗期室温一般较高,随着幼苗的生长应逐渐下降,同时夜间温度*比日温低5~10℃。番茄育苗期间温度管理为:适宜昼温:20~30℃,适宜夜温10~15 ℃。
水分管理:出苗前只浇清水即可,出苗后开始施用营养液,苗期的营养液浓度通常为标准浓度的1/4~1/2单位,每天供液*,每次全部浸湿苗盘基质,以底部开始渗漏液滴为宜。在温度低日照时间短的情况下,以少供液为宜。如果是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每天可增喷1~2次清水,供液供水不必固定时间,可根据天气阴晴、温度高低、通风大小和基质干湿为依据,要勤供少供,既要避免低湿水多沤根,也要防止高温缺水干旱。浇水主要是根据每天早晨9~10时的天气来决定,根系未充分发育的幼苗,不要浇水太多,以免降低根系温度,冬春育苗,前期温度是主要限制因素。机械化育苗应适当满足幼苗对水分的需要,定植前的锻炼主要是控制水分,加强光照,变温管理,提高秧苗素质,但在温室内栽培时,一般不要求进行锻炼。
无土苗起苗、运苗便利。秧苗根量大,基质疏松,起苗伤根少,定植易成活。定植起苗前*可停止浇水,使基质稍干便于抖落。起出的苗应立即浸沾营养液或清水,以防干根,尽早定植。就地定植的秧苗,也可带基质定植于土中。长途运苗时,可几十株捆成一把,用地膜包根,装入纸箱(内铺薄膜)以防挤压,装箱后喷施*营养液,装箱时,不宜很紧实,以避免发热烂秧。纸箱两侧应留几个透气孔,以降湿降温换气。运输时间长时,中途应打开查看,喷洒点水,并让秧苗见一见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