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抗病品种减轻黄瓜霜霉病的为害 在塑料大棚黄瓜栽培中,选择抗霜霉病的津杂四号,津杂二号,中农1101,鲁春26号,87-2以及特早熟、高抗病的鲁黄瓜四号等。
(二)培育壮苗 提高秧苗素质,是加强植株抗病性的一项有效措施。事实证明徒长苗,抵抗各类病害的侵袭能力差,僵化苗由于生理活动停滞,生长不旺盛,同样易染病。只有适龄的壮苗光合能力强,净同化率高,根系吸收能力强,叶片不易遭受病菌侵染,容易获得较高产量。
(三)科学管理,避免霜霉病发生 在塑料大棚作物生长期间,通过对温度、湿度和水分的科学管理,创造一个适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霜霉病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因而可以在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生态环境来达到减轻病害的目的。平时对大棚的管理原则是:当温度适合霜霉病发生发展时,通过人为控制湿度,使其不适宜于霜霉病发生发展;当湿度适于病菌发展时,再控制温度,使其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发展。 具体管理方法是:早上首先放风一小时,进行空气对流,更新棚内气体,同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有利于光合效率的提高,也降低棚内空气湿度。然后关闭风口,令棚内气温上升到28-32℃,此时尽管湿度适于霜霉病发生发展,然而,在此高温下,却不利于霜毒病的发生,而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当温度接近35℃时,开始放风,使温度较快下降到20一25℃,相对湿度则降到60-70%在此条件下,尽管温度适于霜霉病的发生,而湿度却又限制了此病的发生。傍晚继续放风l一2小时使棚内相对湿度仍保持70%左右,下半夜虽然湿度上升到85%以上,但温度又降到12-15℃,这样的低温仍不利霜霉病的发生,但对黄瓜的生理活动却无大的影响。 当外界气温夜间维持在13℃以上时,则可以整夜放风,降湿、降温,通过低温、低湿来控制霜霉病的发生。 另外在平时浇水时,注意与天气配合,阴天时切忌浇水,晴天上午浇水后关闭风口,使温度上升到32℃,并维持1-2小时,然后大放风排湿。过3小时后,如果温度低于25℃,要再次升温排湿。同时注意及时中耕,减少土壤水分,提高地湿,有利于黄瓜的生长,而不利于霜霉病的发生。
(四)加强叶面营养,防治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一般是在生长中后期,首先从老叶上发生,而后快速向上蔓延。但也常见从中上部叶首先发病,底部老叶反而不发病。研究结果表明,发病叶片,往往与植物体内氮糖比例失调有关。基于这一观点,改善植株,特别是叶片的营养状况,就可以达到防病的效果。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向叶片喷洒100-150倍液的糖氮液,还有单纯喷葡萄糖的。一般每五天*,效果良好。尤其是在盛瓜期*为需要。
(五)高温闷棚,防治霜霉病 当大棚内霜霉病发生来势凶猛,药剂防治不能奏效时,应采用高温闷棚的方法来控制霜霉病的发展。具体做法是:选择晴天闷棚。在前*浇水,次日闷棚。早上首先放风,并把"龙头"解开弯曲朝下,当外界温度升高时关严风口,使棚内温度迅速升高到42-45℃,并保持2小时。但不得超过48℃。当温度达不到42℃时,用其他加温(火炉、麦草等)方法升温。2小时后多点放风逐渐降温,加强管理。经过高温闷棚处理,叶片病斑一般即可干枯"钙化"。闷棚*可控制病情7-10天,如果10-15天以后再行闷棚,则可基本控制病情的发展。如果与药剂杀菌配合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
(1)高温闷棚时,土壤水分必须充足,“龙头”放下,掩在大叶下以防灼伤。
(2)闷棚时对温度的监测要勤,一般20-30分钟观测*,捧状温度计要挂在与黄瓜生长点相近的地方。
(3)闷棚以后,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尤其注意氨、磷、钾肥料的配合施用,这样可巩固闷棚效果。
总之,用控制温、湿度使其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措施,来降低病情的发展,在实践中是很成功的无公害防病技术。
|